字好书
过常州

《过常州》

时间: 2025-05-03 22:13:47

诗句

昔日延陵地,城基麦秀间。

兵戈三户少,生齿百年还。

画壁曾同看,求田惜未闲。

故人卢可及,宿草在何山。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2:13:47

原文展示:

昔日延陵地,城基麦秀间。
兵戈三户少,生齿百年还。
画壁曾同看,求田惜未闲。
故人卢可及,宿草在何山。

白话文翻译:

曾经的延陵地区,如今城基与麦田相间。
战乱时期,住在这里的人家寥寥无几,
经过百年,人口才逐渐恢复。
曾经一起观赏画壁的时光,现在想要耕田却又觉得忙碌。
老朋友卢可及,不知他现在宿居于哪座山呢?

注释:

  • 延陵:古地名,今江苏常州一带。
  • 麦秀:指麦田丰收的景象。
  • 兵戈:战争,兵器,表示动乱。
  • 生齿:指人口。
  • 画壁:指绘有壁画的墙壁,常用来指代美好的回忆。
  • 求田:指耕作的需求。
  • 宿草:指宿草,即已长成的草,隐喻老朋友的生活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以宁,明代诗人,活跃于明中期,生平事迹不详,但诗作流传后世,体现出他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和对历史的反思。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作者游历常州时,表达了对故乡景物的怀念与思考,反映了明代社会动荡后的安定状态,及对故人友谊的思念。

诗歌鉴赏:

《过常州》是一首充满怀旧情感的诗作。诗人在游历常州时,看到昔日的延陵,触动了他对历史的思考与对故人的怀念。开篇提到“昔日延陵地,城基麦秀间”,展现出一幅宁静的田园风光,表达了对往昔平和生活的渴望。然而,随之而来的“兵戈三户少,生齿百年还”,则揭示了历史的动荡与人们生活的艰辛,百年后人口恢复的艰难,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接下来的“画壁曾同看,求田惜未闲”则让人想起了与故人共同欣赏艺术的美好时光,以及如今繁忙的生活让人无暇顾及的无奈感。最后一句提到的老朋友卢可及,更是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留给读者无尽的思念与惆怅。

整首诗以自然风光与人文回忆相融合,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反映出对历史变迁的思索和对友情的珍惜,具有很强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昔日延陵地,城基麦秀间:回忆昔日的延陵,描绘出城市与农田交织的美景。
  2. 兵戈三户少,生齿百年还:战争使得人烟稀少,经过百年才恢复了人口。
  3. 画壁曾同看,求田惜未闲:曾与友人共同欣赏画壁,如今却因生活忙碌而无法耕作。
  4. 故人卢可及,宿草在何山:对故人的思念,不知他现在居住在哪个山头。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兵戈三户少,生齿百年还”,前后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通过“画壁”指代曾经的美好时光,引发对过去的回忆。
  • 意象:如“麦秀”象征着丰收与希望,而“宿草”则暗示着岁月的流逝。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怀旧和思念为主题,反映了对历史变迁和故人情谊的深刻思考,情感真挚,富有画面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延陵:象征着故乡的美好与温暖。
  2. 麦秀:代表丰收与希望,暗示着生机与活力。
  3. 画壁:象征着美好回忆和文化的传承。
  4. 宿草:隐喻时间的流逝与对故友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延陵”指的是哪个地方? A. 江苏常州
    B. 浙江杭州
    C. 安徽合肥

  2. 诗人对于历史的看法是怎样的? A. 历史不重要
    B. 历史充满变迁与思考
    C. 历史仅仅是过去

  3. “画壁曾同看”中“画壁”象征着什么? A. 战争
    B. 友谊和美好回忆
    C. 田园风光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比较张以宁的《过常州》和杜甫的《春望》,两者都表达了对故土的深切怀念与对历史变迁的思考,但张以宁更加强调个人情感和友谊,而杜甫则是对国家命运的关怀,体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与社会背景。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分析》

相关查询

东山留别林良箴寓舍(二首) 海上送别林崇高先辈 山楼对酒 山窗夜雨 老马 海城秋晚 衰柳 村居 挽道士 咏秋风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归心 屠钓 例行公事 望瘗 仆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矛字旁的字 洮盥 麥字旁的字 幼色 包含侯的成语 老老大大 入字旁的字 肤泛不切 金字旁的字 自卖自夸 耂字旁的字 闻风丧胆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