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0:07: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0:07:20
《鹧鸪天》
作者: 高濂
休向灯前泣雁鱼。
雁鱼何处解传书。
耽心病久心应碎,
惹泪情多泪亦枯。
离别恨,几时无。
惊魂风里絮沉扶。
此心虽醒常如梦,
梦里翻怜醒不如。
不要在灯下为雁和鱼而哭泣。
雁和鱼在何处能传递书信呢?
忧心已久,心中应已碎裂,
眼泪因情而多,流尽也已枯竭。
离别的怨恨,何时才能消无?
在风中惊魂,仿佛轻絮随风飘舞。
即使此心已清醒,仍然如同在梦中,
梦里所怜的,醒来却不如梦中好。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高濂(约1570-1626),字子龙,号云鹤,明代诗人。生于山西,后移居浙江。高濂以词著称,风格清丽,情感细腻,常表现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情感的深切描写。
创作背景
《鹧鸪天》创作于高濂的晚年,正值明末动荡时期,社会动乱频繁,个人的情感与国家的命运相互交织。此诗表达了作者对离别、思念的感慨,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孤独与无奈。
《鹧鸪天》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离别的深切思考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全诗以“泣雁鱼”开篇,立刻引入了离别的主题,雁与鱼的意象不仅传达了寂寞与无奈,也暗示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困难。接着,作者以“耽心病久心应碎”表达了因长久忧虑而心碎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在后面的句子中,诗人用“惹泪情多泪亦枯”写出因情而生的眼泪,既是对离别的悲伤,也是对情感的无奈。离别的怨恨“几时无”,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无情与离别的苦楚。接下来“惊魂风里絮沉扶”,将情感与自然景象结合,展现出一种无依无靠的孤独感。
最后两句以“此心虽醒常如梦”结束,给人一种恍惚的感觉,像是在梦中又似醒来,传达出一种对现实的迷茫与无奈。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优美的意象,展现了高濂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人生命运的深刻理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离别、思念和人心的脆弱展开,表达了对情感的深切体会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休向灯前泣雁鱼”中的“休”是什么意思?
A. 不要
B. 休息
C. 休闲
诗中提到的“雁鱼”象征什么?
A. 朋友
B. 离别与思念
C. 自由
“此心虽醒常如梦”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清醒与明了
B. 迷茫与无奈
C. 快乐与幸福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高濂的《鹧鸪天》和李清照的《如梦令》均表达了对离别的思念之情。前者更注重情感的细腻和孤独,后者则通过优美的意象和情感的抒发来展现女性的柔情与哀伤。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