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5:34: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5:34:49
灯烛荧荧照夜阑,分明影里见琅玕。
双双罗袜凌波湿,朵朵金莲出水寒。
新制恍疑来贝阙,高悬只合在瑶坛。
为言火树休相逼,只恐清辉一夕残。
灯烛闪烁,照亮了夜晚的宁静,清晰的影子中映出了美玉般的琅玕。
一双双的罗袜沾湿了水面,朵朵金色的莲花在寒水中绽放。
新制作的灯笼仿佛让我误以为是仙界的贝阙,高高悬挂,似乎只适合在瑶台之上。
我想说,火树银花也不要过于逼近,只恐怕这一夜的清辉会转瞬即逝。
“贝阙”源自古代对仙境的描述,常用于描绘美丽而神秘的场所,表现出诗人对元宵节灯会的赞美。“火树银花”用来形容节日灯火的辉煌,出自《元曲选》。这些典故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徐熥,明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常描绘自然景象与人文情感。他的诗作多关注节令与民俗,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
《元夕冰灯》创作于元宵节期间,描绘了节日中灯笼与冰灯的美丽景象,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节日的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元夕冰灯》是一首描绘元宵节夜景的诗,展现了诗人对灯会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开头“灯烛荧荧照夜阑”以生动的画面引入,仿佛夜空中闪烁的星光,营造出一种节日的氛围。接着通过“分明影里见琅玕”,描绘出灯光映射下的美好影子,进一步增强了夜色的神秘感。
“双双罗袜凌波湿,朵朵金莲出水寒”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节日中人们的欢乐与美丽。诗人巧妙地将水面与人们的服饰结合起来,形成了动静结合的画面,增添了诗歌的生动感。
后面的“新制恍疑来贝阙,高悬只合在瑶坛”则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灯笼的精美使人联想到神仙居住的地方,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赞美。而最后一句“为言火树休相逼,只恐清辉一夕残”则流露出对美好事物短暂性和易逝性的惋惜,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元宵节的热闹与美丽,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瞬间的珍惜。
整首诗通过描绘元宵节的灯会,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短暂瞬间的惋惜,显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与热爱。
诗中“琅玕”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花
B. 美玉
C. 明亮的灯光
答案:B
诗中提到的“贝阙”象征什么?
A. 仙境
B. 人间
C. 乡村
答案:A
“火树银花”常用来形容什么场景?
A. 冬天的雪景
B. 春天的花海
C. 节日的灯火辉煌
答案:C
可以将《元夕冰灯》与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进行比较,两者都是描绘夜景,但《元夕冰灯》更强调节日的欢快与美丽,而《月夜忆舍弟》则更多表现对亲人的思念与忧愁。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不同诗人在相似题材下展现出的情感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