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04:26: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4:26:19
九效·鸣穷
作者: 葛立方 〔宋代〕
吾有车兮山之阿,吾有舟兮江之沚。
任重兮致远,欲行兮谁止。
车欲行兮山路槎牙,舟欲行兮底着平沙。
吾不能移王屋之山兮,通褒斜之孤。
此舟车兮,孰推孰挽。
将狶膏棘轴而强挽兮,畏颡泚兮力疲。
将编蒲结草而强挽兮,惮褰裳而汩其泥。
欲行石兮乘流,吾当求之梓人之与阳侯。
我有车在山边,我有舟在江岸。
责任重大,志向远大,谁能阻止我前行?
车想走在山路上,却难以前进;舟想行驶,却扎在沙滩上。
我无法移走王屋山,也无法通达褒斜孤峰。
这舟和车,谁在推动,谁在拉扯?
要用粗糙的棘轴强行拉动,怕是力不从心,容易疲惫。
要用编织的蒲草强行拉动,又怕弄湿衣裳,泥泞不堪。
想要顺流而行,应该向梓人和阳侯寻求帮助。
作者介绍:
葛立方,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多以意象丰富、情感真挚著称。他的诗歌常常反映个人的志向与时代的困境。
创作背景:
本诗成作于一个社会动荡、政治复杂的时代,诗人以舟车象征自己的理想与追求,表达出对事业艰难与阻碍的无奈与思考。
《九效·鸣穷》以山与水的意象为载体,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诗的开头,诗人以“吾有车兮山之阿,吾有舟兮江之沚”开篇,描绘出一种向往与追求。车和舟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象征着人生的旅途与理想的追求。接着,诗人指出“任重兮致远,欲行兮谁止”,这句展示了他面对重重困难时的坚韧与执着。
在随后的描写中,诗人通过对山路与沙滩的描绘,表现出追求理想的艰辛与阻碍,体现出一种无奈与失落。尤其是“我不能移王屋之山,通褒斜之孤”,让人感受到诗人对理想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力。最后,诗人提出求助于“梓人之与阳侯”,不仅是寻求外援的无奈,更是对自身能力的反思,表现出一种深刻的自知之明。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出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和艺术性。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舟车的描写,表达了面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展现出一种追求理想的渴望与对现实无奈的深刻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王屋之山”象征什么?
A. 理想的高峰
B. 现实的障碍
C. 个人的追求
D. 以上皆是
诗人希望向谁寻求帮助?
A. 王屋山的神明
B. 梓人和阳侯
C. 自己的能力
D. 大自然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对比杜甫与李白的作品,杜甫在《登高》中也表现出对理想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而李白的《庐山谣》则通过瑰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自由的追求。两者均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反映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