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2 20:36:14
拟唐塞下曲九首 其七
原文展示:
塞马啸悲风,旌旗惨澹中。
卫青持左钺,李广在前锋。
壮士俱亡命,朝廷重论功。
将军承宠诏,天子锡新封。
白话文翻译:
边塞的马在悲风中嘶鸣,旌旗在阴沉的天色中显得凄凉。
卫青手握左边的钺,李广则在前方冲锋。
壮士们都为国捐躯,朝廷对他们的功劳重加论赏。
将军接受了皇帝的恩宠诏书,天子赐予他新的封赏。
注释:
- 塞马:边疆的战马,这里指边境作战的军马。
- 啸悲风:马的嘶鸣声与悲风相呼应,渲染了悲壮的气氛。
- 旌旗:军队的旗帜,象征战斗与荣耀。
- 卫青和李广:历史上著名的将领,分别在汉代的战争中表现突出。
- 亡命:指壮士为国捐躯,拼死作战。
- 宠诏:皇帝的恩宠和命令。
- 锡:给予、赐予。
典故解析:
- 卫青与李广:卫青是汉武帝时期的名将,曾多次出征,屡次获胜;而李广则以勇猛著称,虽多次出征却未能获得长久的荣耀。两者在历史上都被视为英勇的象征,常被后人歌颂。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李昌祺,明代诗人,擅长古体诗,风格豪放,常以历史为题材,表达对英雄的钦佩和对国家的思考。
-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对边塞战争的思考和对英雄壮士的追忆之际,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与期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边塞的悲壮景象,表达了对英雄壮士的敬仰和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注。开篇以“塞马啸悲风”引入,马的悲鸣与凄风相伴,瞬间营造出一种阴郁而紧张的氛围。接着,诗人提到历史上著名的将领卫青和李广,暗示两位英雄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最后,诗歌以对壮士英勇献身的赞美和朝廷对功勋的重视作结,表现了对国家的期望与对英烈的追忆。整首诗融入了深厚的历史感,展现了壮士的悲壮与朝廷的荣光,形成鲜明的对比,激发人们对英雄的敬仰和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诗词解析:
意象分析:
- 马:象征战争、勇气和悲壮,体现出战斗的激烈与艰辛。
- 旌旗:象征荣誉与希望,反映出士兵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 壮士:代表着为国捐躯的英勇精神,传达出诗人对英雄的敬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两位将军是谁?
- A. 卫青和李广
- B. 曹操和刘备
- C. 诸葛亮和王异
- D. 岳飞和韩世忠
-
“塞马啸悲风”中的“啸”字可以理解为:
-
诗歌的主题主要表现了什么?
- A. 对国家的忧虑与对英雄的追忆
- B. 对爱情的思考
- C. 对自然风光的描写
- D. 对个人生活的感慨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津》:描绘了边塞风光与思乡情感。
- 《从军行》:同样以边塞为题材,表现战争的残酷。
诗词对比:
- 王昌龄《从军行》:同样描写边塞,表现出士兵的英勇与战争的悲惨,语言上更为直白而富有激情。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虽同为边塞诗,但岑参的作品更加强调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的交融。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明代诗人李昌祺研究》
- 《边塞诗的艺术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