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6:03: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6:03:59
汉室中兴日,贤人愿仕时。
先生独不屈,此意竟谁窥。
文叔差增旧,君房亦素痴。
谋谟先已定,仁义此奚施。
即欲助为理,尤宜自得师。
诏书勤往访,谏议处仍卑。
志士宁相逼,高贤不受羁。
羊裘终隐去,鱼钓可忘饥。
炎祚嘘重焰,桐江系一丝。
云台俱泯没,严濑自清漪。
遗庙松株古,苍崖壁立危。
扁舟归老客,怅望读残碑。
汉朝的重新兴起让贤士们都渴望入仕,但先生却始终不屈服,这种心思究竟有谁能领悟呢?文叔的才能虽有所增加,君房也只是愚痴。谋略早已决定,仁义又有什么用处呢?如果想要助天下之理,更应该自得其师。诏书反复前来探访,谏议的地位依然卑微。志士宁愿不被逼迫,高贤不愿受羁绊。羊裘终究隐退,钓鱼时可以忘却饥饿。朝代的命运如火焰般炽热,桐江依然连着一丝清流。云台已然沉没,严陵的溪水依然清澈。古老的庙宇松树依旧,苍崖高耸岌岌可危。扁舟归来的老者,惆怅地望着残碑。
郑岳,明代诗人,少有才华,作品多涉及政治与哲理,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与批判。
该诗写于汉朝中兴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贤士渴望出仕,但许多人的理想与现实相悖,诗人通过描写自己的心境与境遇,表达对当时的无奈与困惑。
《过严陵钓台》是一首抒情诗,表现了诗人对政治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的无奈。诗中通过对贤人和高士的描写,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士人心态。郑岳以“先生独不屈”开篇,表明了他对社会的批判与自我坚持。接着,诗人引用古人文叔、君房,借历史人物表达现实中对仁义的质疑,体现出一种对理想与现实的困惑。诗中对自然的描写,如“严濑自清漪”,则展现了诗人向往隐逸生活的情怀,形成对比。最后,扁舟归老客的描写,传达出诗人对往事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无奈,整首诗情感深邃,意境高远,令人深思。
汉室中兴日,贤人愿仕时。
汉朝重新兴起的日子,贤良之士都渴望出仕。
先生独不屈,此意竟谁窥。
但有些人如先生却不愿屈从,谁能理解他的心志呢?
文叔差增旧,君房亦素痴。
文叔的才能虽有所增进,君房仍然愚昧无知。
谋谟先已定,仁义此奚施。
既然谋略已然决定,仁义又有什么用呢?
即欲助为理,尤宜自得师。
若想帮助治理,还是更应自得其师。
诏书勤往访,谏议处仍卑。
皇帝的诏书频繁来访,谏议的地位依旧低下。
志士宁相逼,高贤不受羁。
志士宁愿不被逼迫,高贤也不愿受束缚。
羊裘终隐去,鱼钓可忘饥。
羊裘终究隐退,钓鱼时可以忘却饥饿。
炎祚嘘重焰,桐江系一丝。
朝代的命运如火焰般炽热,桐江依然连着一丝清流。
云台俱泯没,严濑自清漪。
云台已然沉没,严陵的溪水依然清澈。
遗庙松株古,苍崖壁立危。
古老的庙宇松树依旧,苍崖高耸岌岌可危。
扁舟归老客,怅望读残碑。
扁舟归来的老者,惆怅地望着残碑。
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反映出历史的无情与个人理想的渺小。诗人通过对古今人物的描绘,展现了士人的无奈与坚持,传达出超脱尘世的归隐愿望。
诗中提到的“贤人”的愿望是什么?
A. 隐居
B. 入仕
C. 旅行
D. 学习
“云台俱泯没,严濑自清漪”中“严濑”指的是什么?
A. 一种鱼
B. 一条溪水
C. 一位贤人
D. 一座山
诗人对“仁义”的态度是怎样的?
A. 崇尚
B. 质疑
C. 忽视
D. 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