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1:04: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1:04:10
对客读短书,慷慨不能止。
拔剑出门去,报雠燕市里。
对着客人读着短小的书,心中慷慨激昂,无法自已。
于是我拔剑出门,去燕市报仇。
“报雠”源于古代的复仇文化,强调个人尊严和对仇敌的反击。古人常常以剑作为报仇的象征,表现出勇敢和果断的性格。
作者介绍:李攀龙(约1565年-约1643年),明代文学家,擅长诗词,风格清新脱俗,常表达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的关注。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李攀龙的晚年,正值明朝末年,社会动荡,个人情感与对社会的不满相结合,表现出对正义的追求和对不公的反抗。
《紫骝马歌》其四,字数虽少,却蕴藏着深厚的情感与激昂的气势。诗人以“对客读短书”开头,展现了他在与人交谈间激发的情感,短小的书籍似乎反映出他内心的愤懑与不平。他的慷慨激昂不仅仅是对书中内容的共鸣,更是对整个社会现状的强烈反应。在情感的驱动下,他决定“拔剑出门去”,这一动作不仅是对仇敌的反击,也象征着他对世俗的不屈服与抗争。
诗中“报雠燕市里”则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决心和目标,燕市作为一个具体的场景,既是交易的地方,也是矛盾冲突的舞台,正如社会中的各种斗争。诗人通过这一诗句,表达出对社会不公的强烈反感与对正义的渴望。整首诗情感真挚,气势磅礴,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冲突与挣扎,让人感受到他在那个动荡时期的无奈与坚定。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表现了个人在面对社会不公时的愤怒与反抗,传达出一种不屈的精神和对正义的追求。
诗词测试:
诗中“慷慨不能止”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拔剑出门去”象征着诗人准备:
燕市在诗中主要指代: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侠客行》相比,李攀龙的《紫骝马歌》更侧重于个人情感与社会反抗的结合,而李白的作品则多表现侠义精神与浪漫情怀。两者在主题和情感基调上各有侧重,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与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