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紫骝马歌 其四

《紫骝马歌 其四》

时间: 2025-05-02 11:04:10

诗句

对客读短书,慷慨不能止。

拔剑出门去,报雠燕市里。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1:04:10

原文展示:

对客读短书,慷慨不能止。
拔剑出门去,报雠燕市里。

白话文翻译:

对着客人读着短小的书,心中慷慨激昂,无法自已。
于是我拔剑出门,去燕市报仇。

注释:

  • 对客:指面对客人。
  • 短书:指篇幅较短的书籍,可能是诗、文或其他文学作品。
  • 慷慨:这里指心情激昂,情绪高涨。
  • 不能止:无法停止,指激动的情感无法平息。
  • 拔剑:拔出剑来,象征着决心和行动。
  • 报雠:报仇,复仇的意思。
  • 燕市:指燕地的市场,可能为古地名,代表一个发生交易或事件的场所。

典故解析:

“报雠”源于古代的复仇文化,强调个人尊严和对仇敌的反击。古人常常以剑作为报仇的象征,表现出勇敢和果断的性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攀龙(约1565年-约1643年),明代文学家,擅长诗词,风格清新脱俗,常表达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的关注。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李攀龙的晚年,正值明朝末年,社会动荡,个人情感与对社会的不满相结合,表现出对正义的追求和对不公的反抗。

诗歌鉴赏:

《紫骝马歌》其四,字数虽少,却蕴藏着深厚的情感与激昂的气势。诗人以“对客读短书”开头,展现了他在与人交谈间激发的情感,短小的书籍似乎反映出他内心的愤懑与不平。他的慷慨激昂不仅仅是对书中内容的共鸣,更是对整个社会现状的强烈反应。在情感的驱动下,他决定“拔剑出门去”,这一动作不仅是对仇敌的反击,也象征着他对世俗的不屈服与抗争。

诗中“报雠燕市里”则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决心和目标,燕市作为一个具体的场景,既是交易的地方,也是矛盾冲突的舞台,正如社会中的各种斗争。诗人通过这一诗句,表达出对社会不公的强烈反感与对正义的渴望。整首诗情感真挚,气势磅礴,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冲突与挣扎,让人感受到他在那个动荡时期的无奈与坚定。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对客读短书”:面对客人,读着短小的书籍,暗示着他对知识的渴求和情感的激荡。
    • “慷慨不能止”:情绪激昂,无法平息,反映出他内心的愤懑和激动。
    • “拔剑出门去”:象征着决心与行动,表明他准备采取行动来维护自己的尊严。
    • “报雠燕市里”:明确他的目标,去燕市进行报仇,体现出对社会不公的反抗精神。
  •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拔剑”象征勇气与决心。
    • 对仗:诗中上下句相互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歌表现了个人在面对社会不公时的愤怒与反抗,传达出一种不屈的精神和对正义的追求。

意象分析:

  • :象征勇气、决心和反抗,体现了诗人不屈的精神。
  • 短书:代表知识和文化,同时也暗示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
  • 燕市:象征着社会交往的场所,暗示了人际关系中的复杂和冲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慷慨不能止”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 A) 平静
    • B) 激昂
    • C) 悲伤
  2. “拔剑出门去”象征着诗人准备:

    • A) 逃避
    • B) 反抗
    • C) 和解
  3. 燕市在诗中主要指代:

    • A) 书籍
    • B) 市场
    • C) 战场

答案

  1. B) 激昂
  2. B) 反抗
  3. B) 市场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兵车行》
  • 李白的《侠客行》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侠客行》相比,李攀龙的《紫骝马歌》更侧重于个人情感与社会反抗的结合,而李白的作品则多表现侠义精神与浪漫情怀。两者在主题和情感基调上各有侧重,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与人文关怀。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李攀龙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歌赏析》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如梦令 赠岳散人 如梦令·月直金波潋滟 如梦令 如梦令 纪事 如梦令 如梦令 如梦令 如梦令 其三 秋思 如梦令 继重阳韵咏围棋藏头 如梦令 陈虚中席上作,赠李商老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贯结尾的成语 包含蕴的词语有哪些 星离月会 盛服先生 彰结尾的成语 逝殂 矛字旁的字 辛字旁的字 砍一枝,损百枝 孤蹄弃骥 食字旁的字 阴愈 东田 整训 总编辑 披肝糜胃 包含约的成语 三点水的字 支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