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8:51: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8:51:51
松风亭四首
作者:曾几 〔宋代〕
有客过茅宇,煮茶坐松风。
问亭果安在,笑指十八公。
君看梁与栋,岂不深且雄。
何必用斤斧,然后成帡幪。
有位客人路过我这茅草屋,煮茶时坐在松风下。
他问这亭子究竟在哪里,我笑着指向那十八公山。
你看那梁与栋,岂不是深厚而雄伟吗?
何必用斧斤去砍伐树木,才能建成这样的庇护所呢?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十八公”在古代文化中常指代高耸入云的山峰,象征着追求高远理想的人生。诗中将亭子与山峰相提并论,突出其高大和坚固的特质。
作者介绍
曾几(生卒年不详),字子渊,号鸣皋,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而闻名。他的作品大多描绘自然和隐居生活,反映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作者隐居生活的时期,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及对简单生活的追求。诗中展现了隐士生活的闲适与宁静。
本首《松风亭四首》以清新自然的意境和淡雅的情感,展现了隐逸生活的美好与宁静。诗的开头以“有客过茅宇”引入,既点出了生活的场景,也为后文的交流铺垫了基础。客人煮茶坐在松风之中,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停滞,周围的喧嚣与尘世的烦恼都被抛诸脑后。
接下来的“问亭果安在,笑指十八公”进一步深化了诗的意蕴。这里的“亭”象征着一种精神寄托,而“十八公”则代表着高远的理想与追求。二者相辅相成,体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超脱。
诗的最后两句,强调了自然的伟大与人力的渺小,质疑了用工具破坏自然的必要性,反映了作者的生态意识和对自然的尊重。整首诗通过清丽的意象和自然的描写,传递出一种淡泊明志、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简朴生活的向往,提倡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态度,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自得。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不仅展现了诗人的生活环境,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渗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诗词测试
诗中“茅宇”指的是:
A. 用砖石建成的房屋
B. 用茅草搭建的房屋
C. 一种亭子
D. 一种花园
“十八公”象征着:
A. 一位历史人物
B. 高耸的山峰
C. 一种建筑风格
D. 诗人的朋友
诗中提到的“斤斧”主要指:
A. 建筑工具
B. 砍伐树木的工具
C. 农作工具
D. 绳索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