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至後入城道中杂兴十首

《至後入城道中杂兴十首》

时间: 2025-07-27 21:23:22

诗句

大熟仍教得大晴,今年又是一升平。

升平不在箫韶里,只在诸村打稻声。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21:23:22

原文展示:

至後入城道中杂兴十首
作者:杨万里

大熟仍教得大晴,今年又是一升平。升平不在箫韶里,只在诸村打稻声。


白话文翻译:

今年的丰收仍然让人心情愉悦,天公作美,阳光普照。而这种升平的景象,并不是来自于古曲箫韶的悠扬旋律,而是源于各个村庄里稻谷收割的欢声笑语。


注释:

  • 大熟:丰收,农作物长势良好。
  • 升平:指安定繁荣的社会状态。
  • 箫韶:古代乐曲,象征着美好的音乐和繁荣的时代。
  • 打稻声:指农民收割稻谷的声音,代表着丰收的喜悦。

典故解析:

  • 箫韶:出自《礼记·乐记》,为古代乐曲之一,通常用来象征美好的景象与和谐的社会氛围。
  • 升平:常用来形容国家安定、百姓安宁的局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深厚的乡土情怀而闻名。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景色和农民生活,体现了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南宋时期,彼时国家相对安定,农业生产得以恢复与发展。杨万里在这一背景下,歌颂丰收的美好景象,表达了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安宁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描绘了丰收的喜悦。开头两句“今年又是一升平”直接表明了诗人对时政的积极评价,表现了对国家繁荣的欣喜。接着,诗人通过“升平不在箫韶里”这一句,巧妙地将古代的音乐与当下的田园生活对比,强调了真正的“升平”并非来自于华丽的乐曲,而是来自于田间地头的辛勤劳作和丰收的喜悦。“只在诸村打稻声”则通过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农民在秋收季节的忙碌与欢愉,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和对自然丰收的感恩之情。

整首诗简洁而富有深意,蕴含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社会安定的珍惜,表现了诗人面对自然与生活时的乐观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大熟仍教得大晴:今年的丰收让人心情愉悦,天空也格外晴朗,象征着好的天气。
  2. 今年又是一升平:再次表明这一年是安定繁荣的时刻。
  3. 升平不在箫韶里:繁荣的景象并不来自于古代乐曲的美好,而是来自于现实的生活。
  4. 只在诸村打稻声:强调幸福与繁荣是在田间地头,农民的辛勤劳动和丰收的声音中体现的。

修辞手法:

  • 对比:将古代的乐曲与现实生活的丰收进行对比,突出现实生活的美好。
  • 意象:通过“打稻声”展现出一种生动的农村生活场景,具有强烈的画面感。

主题思想:

诗的中心思想是赞颂丰收和赞美劳动,强调真正的幸福和繁荣是通过辛勤的工作得来的,而非依赖于外在的华丽事物。


意象分析:

  • 稻谷:象征着丰收与希望,代表农民辛勤劳动的成果。
  • 晴天:象征着美好的环境与顺利的心情,暗示着生活的美好与安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升平”是指什么?

    • A. 古代乐曲
    • B. 国家安定繁荣的状态
    • C. 自然灾害
    • D. 城市的喧嚣
  2. 诗人认为丰收的声音来自哪里?

    • A. 古代乐器
    • B. 田间地头
    • C. 宫廷音乐
    • D. 舞会场所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与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对比,杨万里的诗歌展现了安定和丰收的景象,而杜甫则是在战争和动乱中感受到的哀愁。两者虽同为描绘生活,但情感基调截然不同,前者乐观,后者忧伤。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发展史》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闰七月二十日侍知府寺簿先生为石鼓山向园之游 徐提干为沈运使种竹于上饶新居昭礼有诗蕃同作 呈刘子后 次韵欧阳全真过玉山见寄 过旁罗见灵山 约明叔过买江天阁 呈赵常德四首 其四 李叔器方养源叔器之侄填载酒饯余于思敬亭 有以灵寿杖为贶周旋累年忽尔摧折感而赋之 赠刘进父监庙四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盘石犬牙 死马当活马医 弋字旁的字 日照时数 匸字旁的字 趋俗 包含厢的词语有哪些 旁午走急 威憺 皿字底的字 夸大其词 察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干字旁的字 包含逗的词语有哪些 望风希旨 釆字旁的字 泯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择校 珪璋特达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