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4:04: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4:04:23
夜起二绝
作者: 文天祥 〔宋代〕
三年独立已成僧,
欲与何人说葛藤。
夜夜隔墙囚叫佛,
三生因果伴孤灯。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因时局动荡而独自漂泊,内心孤独的感受。经过三年的独立生活,自己已如同出家的僧人,不知该向谁倾诉心中的烦恼。夜晚隔着墙壁,听见佛号的呼唤,感到被囚禁般的无奈,而这孤灯下的思索,仿佛让他在三生三世的因果中徘徊。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履善,南宋末年抗元的民族英雄,同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他一生致力于抵抗外敌侵略,最终为国捐躯。他的诗词风格豪放,充满了爱国情怀和人文关怀。
《夜起二绝》作于文天祥被俘后,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痛苦,心中充满了对故国的思念和对命运的感慨。此时他已被囚禁,无法与外界沟通,因此在诗中流露出深深的孤独感与无奈。
这首《夜起二绝》以其深刻的情感和独特的意象,展现了文天祥在艰难时刻的内心挣扎与反思。诗的开头“三年独立已成僧”,用“僧”这个意象,突出他独自一人,远离家国的孤独与清净,但这并不代表心灵的宁静,反而是无尽的苦闷。接下来的“欲与何人说葛藤”,更是体现了他内心的无奈与孤独,葛藤象征着复杂的情感与烦恼,然而他却找不到倾诉的对象,这种孤独感令人心痛。
“夜夜隔墙囚叫佛”,在这里,墙壁象征着他被囚禁的现实,而佛号的呼唤则是他内心对解脱的渴望与追求,然而又是如此遥不可及。最后的“三生因果伴孤灯”,则通过佛教因果思想,表达了他对命运的思考与对生命的反思,以及在孤独的灯光下,回忆往昔的无奈与彷徨。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深邃的思想,展现了文天祥在国家灭亡、个人失落时的悲壮与无奈,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性的光辉。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孤独与命运的深刻思考。文天祥通过个人的遭遇,折射出时代的悲剧与人性的坚韧,展现了在逆境中对生命的反思与对自由的渴望。
文天祥在诗中形容自己的状态为:
A. 游子
B. 僧人
C. 战士
D. 学者
诗中“葛藤”主要指的是:
A. 朋友
B. 繁忙
C. 复杂的烦恼
D. 幸福
“夜夜隔墙囚叫佛”中的“囚”字表达了诗人的:
A. 自由
B. 无奈
C. 喜悦
D. 安宁
比较文天祥的《夜起二绝》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两首诗均表达了在孤独中对故人的思念和对命运的感慨,但文天祥的诗更体现了民族的悲壮与个人的无奈,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出对家庭的思念与人间的关怀。两者都有深刻的情感基调,但表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