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24: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24:56
光明台畔旧曾逢,何自飞来碧海东。
未问眼根齐等级,要先心地证圆通。
八还究竟千光合。四面回旋一视同。
坐想玉霄风月夕,超然清对一诗翁。
在光明台旁曾经相遇,为什么从碧海的东方飞来?
未曾询问眼睛的根基与等级,首先要在心中证明圆通。
八还究竟是千光的合成,四面回旋都是同样的视角。
坐下来想象玉霄的风月夕景,超然自若地面对一位诗人。
“光明台”和“玉霄”在古代诗词中常被用作象征高远的理想与境界,表达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向往。
作者介绍: 桑世昌,宋代诗人,以其清丽的诗风和深邃的思想著称,作品多涉及自然、哲理与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可能是在某次游览光明台时,受到周围自然景观的启发,表达了诗人对哲理的思考和对自然美的赞美。
这首诗通过描绘光明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仰与哲学思考。开篇即点明了作者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表现出对美好景色的追忆与思索。诗中“未问眼根齐等级”的句子,体现了对外在事物的超脱,强调心灵的修炼和内在的真实感受。作者通过“八还”和“四面回旋”的意象,展示了对宇宙与人生的全面理解和包容态度,强调了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种超然的视野。最后,诗人以“坐想玉霄风月夕”收尾,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境界,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在自然中的沉思和对内心修养的重视,反映了追求精神自由与超然境界的理想。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光明台”象征什么?
诗中“未问眼根齐等级”表达了什么思想?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桑世昌的《夜对巾山塔灯呈史君李孟达寺簿》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自然之美与哲理思考,但桑世昌更加强调内心的修养与超然的态度,而王维则更偏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与情感的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