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5:21: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5:21:32
篱援萧疏常奥寒,
西从蜀岭北淮山。
少狂曾似身摩垒,
衰暮今无力拓关。
烽火终年烦斥堠,
车书何日混舆寰。
佽飞冗惰楼船敝,
谁为朝家备海湾。
这首诗描绘了边疆的寒冷与孤寂,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忧虑与无奈。诗人常常在萧条的篱笆旁感到寒冷,西边是蜀岭,北边是淮山,身处边境的他回忆年轻时的豪情壮志,曾经像猛虎一样奋勇向前,但如今却感到力不从心,无法再开疆拓土。烽火连天,年复一年,边境烦扰不休,何时才能平静?车马书信不知何日才能通行天下。尽管楼船空荡,无法再为国家出海,谁来为朝廷准备海湾的防御?
刘克庄,字德邻,号天池,宋代诗人,擅长诗词,尤其以边塞诗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际遇的感慨。
这首诗写于边境动荡的时期,诗人身在边地,目睹了战火连绵的景象,感受到国家的危机和个人的无力,因此写下此诗以表达内心的忧虑与无奈。
《又闻边报四首》是一首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边塞诗,诗人在萧条的环境中,透过描绘自然景象与个人感受,反映出对国家边疆安全的深切关怀。诗的开头“篱援萧疏常奥寒”,通过描写篱笆的冷清和寒冷的冬日,传达出一种孤寂和无助的情绪。接着提到的西蜀和北淮,暗示诗人所处的边地,营造出一种地理上的隔绝感。
随着诗句的发展,诗人回忆起年轻时的豪情,表现出对往昔的怀念,而现实的“衰暮今无力拓关”则突显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烽火连年,国家动荡不安,诗人对未来的迷茫和焦虑愈加明显。最后一句“谁为朝家备海湾”,更是对国家防御能力的质疑,表现出对国家未来的深切担忧。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出诗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现实感,值得后人深思。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边疆动荡的忧虑,以及对个人无能为力的感慨,展现了深切的爱国情怀和对历史的反思。
诗中提到的“烽火”象征什么?
诗人对年轻时的回忆用哪个词语表达?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什么的疑虑?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