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夜闻渔歌

《夜闻渔歌》

时间: 2025-05-04 00:55:15

诗句

非竹非丝响裂空,高歌三唱出渔篷。

清豀激越犹如许,想见湘波欸乃中。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0:55:15

原文展示:

非竹非丝响裂空,高歌三唱出渔篷。清豀激越犹如许,想见湘波欸乃中。

白话文翻译:

这不是竹子也不是丝绸发出的声音,仿佛是高亢的歌声从渔船中传出。清越的歌声激荡,犹如那美好的时光,想象着在湘江的波浪中荡漾。

注释:

  • 非竹非丝:指声音不是由竹子或丝绸发出的,暗示声音的来源是自然的。
  • 响裂空:声音响亮,似乎要将天空撕裂。
  • 高歌三唱:形容渔民们的歌声高亢激昂,且唱了三遍。
  • 清豀:指清脆的声音。
  • 犹如许:像那样的美好景象。
  • 湘波:指湘江的波浪。
  • 欸乃:渔船划水时发出的声响。

典故解析:

这首诗提到的湘波,指的是湘江,湘江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象征着美丽的自然景色和渔民生活的宁静。欸乃声则是渔民在划船时发出的声音,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镃,字子常,号惭愧,宋代诗人,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及民俗生活。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诗人对渔民生活的观察与感悟,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们生活状态的关怀。诗中展现了湘江的美景与渔民的生动形象。

诗歌鉴赏:

《夜闻渔歌》是一首描绘夜晚渔民生活的诗。首联“非竹非丝响裂空”,以生动的声音描写入手,瞬间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活力的夜晚场景。声音的来源并非常见的乐器,而是来自渔民的歌声,这种对比增强了诗的生动性和真实感。接着“高歌三唱出渔篷”,通过对渔民歌声的描述,传达出一种热烈和欢快的情绪,仿佛渔民们在享受劳动的乐趣。

下联“清豀激越犹如许,想见湘波欸乃中”,在描绘歌声的清脆激荡的同时,诗人又引入了自然的意象,湘波与欸乃声的结合,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画面。整首诗通过音响的描绘与自然景色的结合,传达出诗人对渔民生活的赞美和对自然美的向往。诗中融入了对生活的感悟,表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对劳动的尊重。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非竹非丝响裂空:声音不是竹乐器或丝乐器发出的,形容声音的巨大和穿透力。
    2. 高歌三唱出渔篷:渔民们在船上高歌,声音响亮,仿佛是在庆祝。
    3. 清豀激越犹如许:清脆激荡的歌声让人想起美好的时光。
    4. 想见湘波欸乃中:想象在湘江的波浪中,渔民划船的情景。
  • 修辞手法

    1. 对比:非竹非丝,强调了歌声的独特性。
    2. 拟人:声音被赋予生命,仿佛在与空中对话。
    3. 意象:湘波、欸乃,营造出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
  • 主题思想:诗歌体现了对渔民生活的赞美,展现了自然与人类劳动的和谐。通过音乐与自然的结合,传达了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渔歌:象征着渔民的生活与劳动,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依赖和热爱。
  • 湘波:描绘了水的流动与生命的活力,体现了自然的美丽。
  • 欸乃:渔民划船时的声音,象征着人们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非竹非丝”指的是: A. 竹子和丝绸的声音
    B. 不是竹子和丝绸的声音
    C. 竹子与丝绸的乐器
    D. 自然的声音

  2. 诗中提到的“湘波”是指: A. 长江
    B. 黄河
    C. 湘江
    D. 珠江

答案

  1. B
  2.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同样描写田园生活与自然的和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展现了自然与人类生活的融合。

诗词对比: 可以将张镃的《夜闻渔歌》与李白的《将进酒》进行对比,前者注重自然与劳动的融合,后者则强调豪放与人生哲理,体现了不同的生活态度与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后世诗歌的影响分析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蝶恋花 蝶恋花 青山梦旧次寂园丈韵 蝶恋花四首 蝶恋花·转毂轻雷肠九折 蝶恋花 蝶恋花 藏墨山房丁香花盛开,为填此阕 蝶恋花 其四 蝶恋花(赠丁爽、丁旦及第) 蝶恋花 其五 东堂下牡丹,仆所栽者,清明后见花 蝶恋花 其十八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穴宝盖的字 赵州 奉申贺敬 豕字旁的字 文字旁的字 包含丘的成语 廷见 瓦字旁的字 流觞 光量子 至字旁的字 眼花雀乱 盛气凌人 清灰冷火 包含数的词语有哪些 朝令夜遁 狼窝虎穴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