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白云庵四首

《白云庵四首》

时间: 2025-08-01 16:23:14

诗句

洞底草蒲绿作坡,松根况有茯苓多。

自能饱饭太平日,不学式微歌浩歌。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8-01 16:23:14

原文展示

白云庵四首
作者:逍遥子 〔宋代〕
洞底草蒲绿作坡,松根况有茯苓多。
自能饱饭太平日,不学式微歌浩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洞底的草蒲青翠如坡,松树根部则生长着许多茯苓。自给自足,享受平静的生活,不必去学习那些流行的歌曲和豪放的歌声。

注释

  • 洞底:指洞穴的底部,通常是阴湿的地方。
  • 草蒲:一种植物,通常生长在湿润的环境中。
  • 松根:松树的根部。
  • 茯苓:一种药用真菌,生长在松树根部,常被用作食材。
  • 饱饭:指吃饱饭,生活富足。
  • 太平日:平安、宁静的日子。
  • 式微:衰微、衰落,通常指声势的减弱。
  • 浩歌:豪放的歌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逍遥子,宋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表现恬淡闲适的生活态度。他的诗歌风格简练、清新,常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超然。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逍遥子隐居的环境中,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简朴生活的追求。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许多文人追求隐逸生活,逃避政治纷争,诗中表现出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理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浮华的拒绝。诗的前两句以“草蒲”和“松根”描绘出一种清幽宁静的自然环境,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平静、美好生活的满足,反映出一种“知足常乐”的人生哲学。诗人选择不去追逐那些流行的、华丽的歌声,而是更愿意享受生活中的简单和真实,这种态度在宋代文人中非常普遍,显示了他们对于物质与精神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洞底草蒲绿作坡:描绘了洞底的草蒲生长茂盛,形成一片绿色的坡地,生动展现了自然的生机。
  2. 松根况有茯苓多:松树根部生长着茯苓,暗示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传达出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3. 自能饱饭太平日: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宁静生活的满足,强调了自给自足的幸福。
  4. 不学式微歌浩歌:诗人不愿追随世俗的流行歌曲,而选择沉浸在平静的生活中,表明了他对浮华的拒绝。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草蒲绿作坡”与“松根况有茯苓多”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草蒲、松根、茯苓等意象构成了一幅宁静自然的画面,传达出诗人对自然的喜爱。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自给自足的生活与精神的平和,反映出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草蒲:象征自然的生机与纯朴。
  • 松根:代表坚韧与长久。
  • 茯苓:寓意健康与富足。
  • 太平日:象征安宁与幸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草蒲”生长在哪里?

    • A. 山顶
    • B. 洞底
    • C. 河边
    • D. 森林
  2. 诗人更喜欢哪种生活态度?

    • A. 奔波忙碌
    • B. 自给自足
    • C. 追逐名利
    • D. 享受奢华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王维的《终南山》:同样描绘了隐逸生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展现了宁静的心境。
  • 李白的《月下独酌》:则表现了对酒与孤独的思考,风格上更加豪放,与逍遥子的清淡生活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人传》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逍遥子诗集》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菩萨蛮·园林寂寂春归去 点绛唇·冰勒轻颸 如梦令·叠嶂晓埋烟雨 清平乐(咏岩桂) 木兰花 鹧鸪天 菩萨蛮 鹧鸪天(过湖阴席上赠妓) 菩萨蛮(再在西冈兼怀后湖作) 诉衷情(渔父家风、醉中赠韦道士)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外因 三男四女 女字旁的字 山字旁的字 包含掇的成语 靑字旁的字 匠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千辛百苦 心制 毛头小子 墨守成法 隐相 龝字旁的字 欠字旁的字 筑坛拜将 合用 进贤达能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