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18:14: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8:14:42
内江外海四周围,正是绸缪户牖时。
北瞰登莱山不碍,东渐倭丽汛难期。
未须鹞鹢增威势,已觉狌鼯受指麾。
敢谓虚名弹压得,多应一念老天知。
此诗描绘了一个城市的四周环境,内江环绕,外有海洋,正是修缮房屋的好时节。从高处俯瞰,登莱山的景色并没有受到影响,东边的倭丽(指日本)也难以预测其动向。并不需要鹞鹰或其他猛禽来增强威力,已经意识到狌鼯(指一种小动物)在某种指挥下行动。谁能说这些虚名能够压制一切,或许老天自有分晓。
诗中提到的“鹞鹢”与“狌鼯”可能隐喻当时的政局或社会现象,涉及权力和操控的主题。诗人可能借此反映对当时社会虚名的批判,以及对天命的思考。
吴潜,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流传,但其诗作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吴潜的诗风通常带有淡淡的忧伤与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此诗成作于吴潜生活的时代,正值宋代社会转型期,经济繁荣但政治动荡。诗人通过对城市景象的描绘,表达对社会现状的关注与思考。
这首《阅城壁》通过对城市周边环境的描写,展现出一种静谧而略显忧虑的气氛。诗中提到的“绸缪户牖时”,暗示着在时代变迁中,个人生活的维护与修缮显得尤为重要。而“北瞰登莱山不碍”,则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欣赏,尽管外界的纷扰仍然存在,内心的宁静却依旧可得。
诗人进一步引入“倭丽汛难期”的意象,暗示外敌的威胁与不确定性。接下来的“未须鹞鹢增威势”表明,诗人对外部力量的怀疑与不屑,认为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于表面的威严,而是内心的坚定与智慧。
最后,诗人以“敢谓虚名弹压得”总结全文,表达了对名声与权力的反思,认为真正的权威应当是老天的安排,而非人造的虚名。这种对比与思考使整首诗在平静中透出深刻的哲理。
诗中使用了比喻与对仗的手法,营造出一种对比鲜明的意境。“鹞鹢”与“狌鼯”的对比,展现了力量与智慧的不同,而“虚名”与“老天”的对比,则反映了人对于名声的追逐与内心的思考。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社会现象的反思,表面上的名声与权力无法真正代表内在的价值。诗人通过描绘自然与城市的关系,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与对命运的思考。
诗中提到的“绸缪”是什么意思?
诗人对外部威胁的态度是?
诗的主题主要围绕哪个概念?
推荐阅读李白的《夜泊牛津》、杜甫的《春望》,这些作品同样涉及对自然与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