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9:18: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9:18:39
念奴娇 欣闻日本投降,喜赋
作者: 薛建吾 〔近代〕
爆声如飞。听争传,倭寇投降消息。
往事思量真可痛,巨变难忘七七。
水咽芦沟,潮寒歇浦,蓦地烽烟直。
哀哀华胄,尽罹红羊阨。
八载抗战艰辛,生灵涂炭,万里无完室。
曾几何时,神弹投,不见豺奔狼踯。
血债应偿,收回失地,自此销锋镝。
强权歼灭,全球同登衽席。
这首诗描绘了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时的感受。炮声如飞,听闻倭寇投降的消息,令人痛心往事,难以忘怀七七事变。水流淌在芦沟,潮水寒冷地停息在港口,突然间烽火又燃起。痛心的华夏子孙,都遭受了红羊阨之苦。经历了八年的抗战艰辛,生灵涂炭,万里无一处完好的房屋。曾几何时,神箭射出,不见豺狼在前奔跑。血债应该偿还,收复失地,从此停止战争之器。强权被消灭,全球同坐一席。
作者介绍:薛建吾,近代诗人,任职于多个文化机构,以其爱国主义情怀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著称。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日本投降的历史节点,反映了国人对战争胜利的欢欣和对苦难历史的深思。诗中表达了对抗战艰辛的回顾及对未来和平的渴望。
这首《念奴娇》以激昂的语调表达了对日本投降这一历史事件的喜悦,同时也流露出对过去八年抗战艰辛的深切思考。开头部分通过“爆声如飞”引入,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仿佛战争的回音仍在耳边回荡。接着,提到“倭寇投降消息”,迅速转向对抗战历史的回顾,强调了七七事变带来的巨大改变。诗中描绘了水流、潮寒的意象,象征着战争带来的冷酷与无情。
在对历史的反思中,诗人将“哀哀华胄”与“生灵涂炭”相结合,表现了对平民百姓遭受苦难的深切同情。接下来,诗人以“曾几何时,神弹投”展现出一种希望与信念,暗示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们也能够寻求解救。
最后,诗人以“血债应偿,收回失地”作为结束,向读者传达了对未来的坚定信心与决心。整首诗情感激昂,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感,既是对胜利的欢庆,也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爆声如飞”)、对仗(“水咽芦沟,潮寒歇浦”)等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日本投降的喜悦、对抗战历史的痛苦反思,以及对未来和平的渴望,展现了强烈的民族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诗词测试:
《念奴娇》是由哪位诗人创作的?
诗中提到“七七”是指哪个历史事件?
诗中“血债应偿”表达了什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