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谕临蒸县官

《谕临蒸县官》

时间: 2025-05-02 11:59:49

诗句

临蒸邑治绝殊方,嶪重山碧翠行。

溪曲羊肠岚杂雾,树蟠龙体雨飞汤。

墨云隙处天澄水,苍海空中日曜阳。

好把寸心问民瘼,当迁离瘴任潇湘。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1:59:49

原文展示:

临蒸邑治绝殊方,
嶪重山碧翠行。
溪曲羊肠岚杂雾,
树蟠龙体雨飞汤。
墨云隙处天澄水,
苍海空中日曜阳。
好把寸心问民瘼,
当迁离瘴任潇湘。

白话文翻译:

临蒸这个地方治理得十分特别,
重峦叠嶂中青翠的山峦蜿蜒延展。
溪水曲折如羊肠小道,山岚缭绕在雾中,
树木盘曲如龙,雨水如汤般飞洒。
墨色的云在缝隙中,天空和水面都清澈明亮,
苍茫的大海中,阳光普照,明媚灿烂。
我真想把一颗忧心的寸心,询问百姓的疾苦,
是否应当迁离这瘴气之地,去往潇湘之地。

注释:

  • 临蒸邑:指的是临蒸县,地名。
  • 绝殊方:治理得特别、出众。
  • 嶪重山碧翠行:重重的山峦中,青翠的山脉如行走一般。
  • 溪曲羊肠:溪水弯曲如羊肠小道。
  • 岚杂雾:山中的雾气与云岚交错。
  • 树蟠龙体:树木曲折如龙的身体。
  • 飞汤:形容雨水如热汤般洒落。
  • 墨云隙处:墨色的云彩间隙。
  • 天澄水:天空和水面都显得清澈。
  • 苍海空中日曜阳:辽阔的海面上,阳光普照。
  • 寸心问民瘼:我想询问百姓的疾苦。
  • 迁离瘴任潇湘:是否该迁离这有瘴气的地方,前往潇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元璋(1328-1399),明朝开国皇帝,年号洪武。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他的诗文广泛涉及政治、军事、历史等多个领域,风格豪放而不失沉稳,实际而富有情感。

创作背景:

《谕临蒸县官》写于明朝初年,朱元璋在位期间,社会动荡对百姓的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作为皇帝,朱元璋关心民生,重视地方治理,诗中流露出他对民众疾苦的关切。

诗歌鉴赏:

《谕临蒸县官》是一首兼具自然描写与人文关怀的诗作。诗的开头描绘了临蒸的独特地理环境,重山叠嶂,溪水曲折,展现出一种静谧而又壮丽的自然景观。接着,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渲染出一种清新而又生动的气氛,墨云与阳光的对比更是表现了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活力。

然而,诗的后半部分却突然转向对民生的关注,诗人以“好把寸心问民瘼”作为引子,表达了他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关心。这种情感的转变让整首诗显得更加深刻,朱元璋不仅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还是一个有着深厚人文情怀的领导者。他意识到瘴气对百姓生活的影响,提出迁离的建议,表现出其施政的理智与人道关怀。

整首诗将自然景观与人文关怀相结合,展现了朱元璋关心民生、重视治理的思想,同时也反映了明初社会的复杂性和动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临蒸邑治绝殊方:描述临蒸县的治理独特,体现出地方治理的重要性。
  2. 嶪重山碧翠行:描绘了青翠的山脉,表现出自然的壮丽。
  3. 溪曲羊肠岚杂雾:形象地展示了溪水的蜿蜒与山岚的雾气,营造出朦胧的意境。
  4. 树蟠龙体雨飞汤:比喻树木的曲折,增加了生动的视觉效果。
  5. 墨云隙处天澄水:对比了阴云与晴空,展现了自然的变化。
  6. 苍海空中日曜阳:描绘了阳光洒在海面上的美好景象。
  7. 好把寸心问民瘼:表达了诗人对民众疾苦的关心。
  8. 当迁离瘴任潇湘:提出迁移的建议,体现了对民生的考虑。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树蟠龙体”,将树木比作龙,生动形象。
  • 对仗:如“墨云隙处”“苍海空中”,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优美的自然描写与对民生的关注,表达了朱元璋对治理的重视和对百姓生活的关怀,体现了一种理性与人文关怀的结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翠的山:象征着自然的生机与希望。
  • 溪水:代表生命的流动与变化。
  • 墨云:暗示着不安与忧虑。
  • 阳光:象征着希望与光明。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中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社会与自然的深刻观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临蒸邑治绝殊方”意指: A. 临蒸县治理得特别
    B. 临蒸县的风景优美
    C. 临蒸县的历史悠久
    D. 临蒸县的人口众多

  2. “树蟠龙体”中的“龙”象征: A. 权力
    B. 自然
    C. 精神
    D. 力量

  3. 诗人提到的迁移是为了: A. 追求财富
    B. 改善民生
    C. 增加人口
    D. 扩大领土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了对民生的关心与忧虑。
  • 李白《庐山谣》:展现了自然的壮丽与人文情感。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对比,两首诗都涉及自然景观,但朱元璋更关注人文关怀,而王之涣则强调壮阔的视野与豪情。两者风格不同,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朱元璋传》
  • 《古典诗词鉴赏》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减兰二首 其二 减兰二首 其一 减兰 减兰 待春 减兰 减兰 减兰 归舟前一夕寄健怡 减兰 减兰 减兰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偃兵修文 入字旁的字 父字头的字 一夫多妻制 菽乳 包含木的成语 照萤映雪 黄梁美梦 谷字旁的字 猿开头的成语 仍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穴宝盖的字 孝敬 凄风冷雨 不啻云泥 取容当世 包含予的词语有哪些 残羹冷炙 西字头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