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6:30: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6:30:42
《湖心亭看雪》
作者:张岱 〔明代〕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余拏一作余挐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经过三天的大雪,湖中鸟声人声全都消失了。那天我正好有空,便撑着一只小舟,披着毛毯,点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雾凇和冰晶交织,天空、云朵、山峦和湖水都呈现出一片白色。湖面上的影子,仅有长堤的一条痕迹,湖心亭的一点,以及我舟中两三个人的身影而已。我撑着船到亭上,看到两个人铺着毡子对坐,一个小孩正在烧酒,炉子冒着热气。见到我,他们非常高兴,问我怎么会在湖中遇到这样的一个人?于是他们拉我一起饮酒。我强迫自己喝了三杯酒才告别。问他们的姓氏,原来是金陵人,来这里做客。下船时,船夫喃喃自语说:“别说这位公子痴,更有痴得像这位公子的人。”
张岱(1597-1682),字宗子,号宗子,晚号陶庵,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与散文家。他以其独特的散文风格和丰富的历史文化素养而著称。
《湖心亭看雪》作于崇祯五年,正值明朝末年,国家动荡不安,张岱在西湖的独自观察和沉思,反映出他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体悟,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湖心亭看雪》是一首描绘雪景的优美散文诗,展现了作者在极寒天气中独自划舟至湖心亭,沉浸于大自然的宁静之中。在这首诗中,张岱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雪后西湖的绝美景色,雾凇、白雪、湖水交融的画面,构成了一幅极具诗意的画卷。诗中“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简练而富有哲理,表现出天地间的和谐统一,给人一种超脱尘世的清新感。
同时,诗中通过与陌生人同饮的描写,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情谊,体现了人性中的真诚与美好。张岱在孤独中寻找温暖,这也反映了他在复杂社会中的内心挣扎与渴望。全诗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既有景观的描绘,又有情感的流露,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对生活的感悟与对自然的热爱。
整首诗通过描绘雪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情的珍惜。张岱在自然中体验孤独与温暖,反映出他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作者的名字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湖心亭”位于哪个湖?
诗中描写的天气状况是什么?
可以将《湖心亭看雪》与李白的《夜泊牛津》进行对比,分析两位诗人如何在不同的自然场景中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考。李白在夜晚的孤独中寻求自由,而张岱在雪景中寻找人与自然的和谐。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