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7:29: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7:29:14
青青原上草,初和殆毫芒。
迩来没蓬蒿,似有三尺强。
春晖主发生,万物资余光。
迟迟虽不暴,萋萋自能长。
条风与谷雨,其功固难量。
予尝优劣之,岂得相辈行。
大哉发生恩,欲报不可偿。
东野古纯考,作诗本肝肠。
怀亲感春晖,义见游子章。
凯风亦远矣,此道何茫茫。
惟余东野诗,千古遥相望。
张公雷江人,鸡群鹤昂昂。
冰鱼与冬笋,志慕孟与王。
结庐守松楸,至行称淮乡。
我不识君面,因诗得其详。
原野上的草生机勃勃,初春时节几乎看不到丝毫的细芽。
最近却被蓬蒿掩盖,似乎长得有三尺高。
春天的阳光孕育万物,给万物带来生机与光辉。
尽管春光来得迟缓,却依然能让草木茂盛生长。
春风和谷雨的到来,其效果难以估量。
我曾经权衡过优劣,怎能与之相提并论呢?
伟大的生长之恩,想要报答却是无以为继。
东野的古人都以诗为志,抒发内心的情感。
怀念亲人,感慨春光,义气在游子身上体现。
温暖的春风虽已远去,这条路却是何其渺茫。
唯有东野的诗篇,千古流传,遥相呼应。
张公是雷江人,正如鸡群中翱翔的仙鹤。
冰冷的鱼与冬笋,志向仰慕孟子与王羲之。
在松树下结庐,行走至淮乡,称颂至高的品德。
我不认识你,因诗了解你的情怀。
作者介绍: 王之道,宋代诗人,生活在文人雅士聚集的时代,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抒发情感,风格清新。
创作背景: 此诗寄托了对春天的期盼与对生命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古人的敬仰,反映了诗人在自然与人文中的深刻思考。
《因纳上人寄题望江张氏春晖亭诗》是一首充满春日气息的诗作,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表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温暖。诗人以“青青原上草”开篇,立即营造出一种生机盎然的春日氛围,草木初生,象征着新生的希望与力量。接着,诗人提到“春晖主发生”,将春天的阳光与万物的生长紧密联系,强调了自然界的和谐与循环。
在描写自然的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人情的感悟,尤其是对亲人的思念。通过“怀亲感春晖”一句,诗人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结合,体现出人与自然的深厚联系。整首诗不仅抒发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对亲情的深刻思考,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念。
诗的最后两句“我不识君面,因诗得其详”道出了诗人与张公之间的距离感,但又因诗的交流而感到亲近。这种情感的传递,正是古代文人之间情谊的体现,体现了诗歌的力量。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春天的歌颂和对人情的思考,表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对亲情的深深怀念,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感慨与忧伤。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春晖”代表什么?
A. 秋天的阳光
B. 春天的阳光
C. 夏天的阳光
D. 冬天的阳光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谁的思念?
A. 朋友
B. 亲人
C. 自己
D. 古人
“我不识君面,因诗得其详”这句话的意思是:
A. 我不认识你,但通过诗了解了你
B. 我认识你,但不想说
C. 我不想和你交流
D. 我只通过诗了解自己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之道的作品与杜甫的《春望》在春天的描写上有相似之处,但王之道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杜甫则强调国事与家国情怀。两者在主题上虽不同,但都体现了对春天的赞美与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