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22:07: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2:07:01
曲栏高柳拂层檐,却忆初栽映碧潭。
人昔共游今孰在,树犹如此我何堪。
壮心无复身从老,世事都销酒半酣。
后日更来知有几,攀条莫惜驻征骖。
高高的栏杆旁,柳树轻拂着屋檐,我不禁想起当初栽种时的情景,映照在碧绿的潭水中。
曾经一起游玩的朋友,如今又有谁还在呢?树木依然茂盛,而我却感到无奈。
壮志已不再,身体却已衰老,世事变迁,酒也已喝到一半。
而未来再来时,又能有多少人呢?攀着柳条,不要吝惜停留在征途的马车上。
这首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诗中提到的“共游”“攀条”等情景,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对往昔时光的怀念。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重视文采与内容的结合,风格清新自然。
此诗作于晚年,欧阳修在回忆自己年轻时栽种柳树的经历时,感慨时光流逝,朋友散去,壮志已尽,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无奈。
《去思堂手植双柳今已成阴因而有感》通过描绘柳树的生长与作者的感慨,表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以“曲栏高柳拂层檐”描绘了一个幽美的环境,柳树的婀娜身姿轻拂着屋檐,营造出一幅静谧的画面。接着,作者回忆起初栽柳树的情景,诗中通过“映碧潭”让人感受到当时的清新与美好。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的游伴已不复存在,诗人感到孤独与无奈,树木依然生长,仿佛在嘲讽作者的衰老与无力。接下来的“壮心无复身从老”则深刻揭示了作者内心的失落与无奈,壮志已不再,而身体却已老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最后,诗人以“后日更来知有几”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似乎在问自己未来的日子还有多少,既是对人生的思索,也是对友谊的惋惜。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展示了作者对生命、时间和友谊的深刻理解。
整首诗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变化,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深刻反思。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出作者对友谊与青春的怀念。
诗中提到的“曲栏高柳”意指什么?
诗人的“壮心无复”指的是什么?
“攀条莫惜驻征骖”提醒我们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