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林文节绍圣日记前帖赞

《林文节绍圣日记前帖赞》

时间: 2025-04-27 01:00:57

诗句

史本乎公,不厌於复。

重观绍圣以来之记述,初无及于郑雍。

非亲札之具存,虽欲考之而孰从。

如王谊李祉之实迹,遍考史录,皆无预乎此案之中。

郦保姓名,亦各不同。

至于韩忠彦力谏兴狱,直乞陛下且与含容。

安寿面析章惇,以为乡风。

此皆系其人之大节,而金匮之汗青,皆泯泯于二人之忠。

凡此帖纸之所具,以同时附会白帖子之人,犹能秉直以写其衷。

抑可以见人心之是非,本无所蔽蒙也。

然于此时,凡六人者皆有所抗论,独雍首尾噤然若不预者。

佩玉端委,接武夔龙,又何其无一言之献替,广于四总耶。

迎合于始,循默于终,而迄不免于党籍之归,此枉道事人之所以不胜於直躬也。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1:00:57

原文展示

史本乎公,不厌於复。重观绍圣以来之记述,初无及于郑雍。非亲札之具存,虽欲考之而孰从。如王谊李祉之实迹,遍考史录,皆无预乎此案之中。郦保姓名,亦各不同。至于韩忠彦力谏兴狱,直乞陛下且与含容。安寿面析章惇,以为乡风。此皆系其人之大节,而金匮之汗青,皆泯泯于二人之忠。凡此帖纸之所具,以同时附会白帖子之人,犹能秉直以写其衷。抑可以见人心之是非,本无所蔽蒙也。然于此时,凡六人者皆有所抗论,独雍首尾噤然若不预者。佩玉端委,接武夔龙,又何其无一言之献替,广于四总耶。迎合于始,循默于终,而迄不免于党籍之归,此枉道事人之所以不胜於直躬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赞颂了林文节的正直和忠诚,批评了郑雍的沉默和迎合。诗中提到,历史记载应该公正,不应重复错误。重新审视绍圣以来的记述,发现并没有提及郑雍。如果没有亲笔信件的保存,即使想要考证也无从下手。例如王谊和李祉的真实事迹,遍查史书,都没有与此案相关的内容。郦保的姓名也各不相同。至于韩忠彦,他极力劝谏不要兴狱,直接请求皇帝宽容。安寿当面分析章惇的行为,认为这是乡风。这些都是他们的大节,而金匮中的史书,都未能详细记载这两人的忠诚。所有这些记载,都表明即使在同时代附会白帖子的人中,仍有人能坚持正直表达内心。这表明人心的对错,本来就没有被蒙蔽。然而在这个时期,六个人都有所抗争,唯独郑雍始终沉默,仿佛不参与其中。他穿着端庄,举止得体,却为何没有一句建议,广泛于四方呢?开始时迎合,最终沉默,最终不免被归入党籍,这就是枉道事人不如直躬的原因。

注释

  • 史本乎公:历史记载应该公正。
  • 绍圣以来之记述:指绍圣年间的历史记载。
  • 郑雍:指郑雍,诗中批评的对象。
  • 亲札:亲笔信件。
  • 王谊李祉:历史人物,诗中提到他们的真实事迹。
  • 韩忠彦:历史人物,诗中提到他极力劝谏不要兴狱。
  • 安寿:历史人物,诗中提到他当面分析章惇的行为。
  • 金匮之汗青:指史书。
  • 白帖子:指附会的人。
  • 佩玉端委:形容郑雍穿着端庄,举止得体。
  • 夔龙:古代传说中的神兽,这里比喻郑雍的举止。
  • 献替:提出建议。
  • 党籍:指被归入党籍。
  • 枉道事人:枉道事人,不如直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岳珂(1183-1243),字肃之,号木斋,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的作品多涉及历史和政治,风格严谨,善于通过诗词表达对时政的看法。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岳珂对林文节的赞颂,同时也是对郑雍的批评。诗中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反映了作者对正直和忠诚的推崇,以及对迎合和沉默的批评。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展现了作者对正直和忠诚的推崇。诗中提到林文节的正直和忠诚,以及郑雍的沉默和迎合,形成鲜明对比。作者通过对历史记载的重新审视,强调了历史记载的公正性,批评了历史记载中的错误和遗漏。诗中运用了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作者传达了对正直和忠诚的推崇,以及对迎合和沉默的批评。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史本乎公:历史记载应该公正。
  2. 重观绍圣以来之记述:重新审视绍圣年间的历史记载。
  3. 初无及于郑雍:最初并没有提及郑雍。
  4. 非亲札之具存:如果没有亲笔信件的保存。
  5. 如王谊李祉之实迹:例如王谊和李祉的真实事迹。
  6. 遍考史录:遍查史书。
  7. 皆无预乎此案之中:都没有与此案相关的内容。
  8. 郦保姓名:郦保的姓名。
  9. 亦各不同:也各不相同。
  10. 至于韩忠彦:至于韩忠彦。
  11. 力谏兴狱:极力劝谏不要兴狱。
  12. 直乞陛下且与含容:直接请求皇帝宽容。
  13. 安寿面析章惇:安寿当面分析章惇的行为。
  14. 以为乡风:认为这是乡风。
  15. 此皆系其人之大节:这些都是他们的大节。
  16. 而金匮之汗青:而金匮中的史书。
  17. 皆泯泯于二人之忠:都未能详细记载这两人的忠诚。
  18. 凡此帖纸之所具:所有这些记载。
  19. 以同时附会白帖子之人:即使在同时代附会白帖子的人中。
  20. 犹能秉直以写其衷:仍有人能坚持正直表达内心。
  21. 抑可以见人心之是非:这表明人心的对错。
  22. 本无所蔽蒙也:本来就没有被蒙蔽。
  23. 然于此时:然而在这个时期。
  24. 凡六人者皆有所抗论:六个人都有所抗争。
  25. 独雍首尾噤然若不预者:唯独郑雍始终沉默,仿佛不参与其中。
  26. 佩玉端委:他穿着端庄,举止得体。
  27. 接武夔龙:举止得体。
  28. 又何其无一言之献替:却为何没有一句建议。
  29. 广于四总耶:广泛于四方呢?
  30. 迎合于始:开始时迎合。
  31. 循默于终:最终沉默。
  32. 而迄不免于党籍之归:最终不免被归入党籍。
  33. 此枉道事人之所以不胜於直躬也:这就是枉道事人不如直躬的原因。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林文节和郑雍的对比,强调正直和忠诚的重要性。
  • 象征:使用“金匮之汗青”象征史书,强调历史记载的重要性。
  • 排比:使用排比句式,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推崇正直和忠诚,批评迎合和沉默。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作者传达了对正直和忠诚的推崇,以及对迎合和沉默的批评。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匮之汗青:象征史书,强调历史记载的重要性。
  • 佩玉端委:象征郑雍的端庄和得体。
  • 夔龙:象征郑雍的举止得体。

意象解释

  • 金匮之汗青:史书是历史的见证,金匮之汗青象征着历史的真实和公正。
  • 佩玉端委:郑雍穿着端庄,举止得体,象征他的外表和举止。
  • 夔龙:古代传说中的神兽,象征郑雍的举止得体。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不包括: A. 王谊 B. 李祉 C. 韩忠彦 D. 安寿

  2. 诗中批评的对象是: A. 林文节 B. 郑雍 C. 王谊 D. 李祉

  3. 诗中提到的“金匮之汗青”象征: A. 史书 B. 亲笔信件 C. 白帖子 D. 党籍

答案

  1. D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岳珂的其他作品,如《岳阳楼记》等,可以进一步了解作者的风格和思想。

诗词对比

  • 与岳珂的其他作品对比,如《岳阳楼记》,可以发现作者对历史和政治的关注,以及对正直和忠诚的推崇。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史》:了解宋代历史和人物。
  • 《岳珂全集》:了解岳珂的全部作品和思想。

相关诗句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龙潭灵应 风门仙迹 梵刹晨钟 镇海楼同诸子作 诃林社集赋得王园晚斋 何象冈相国招饮胜好亭限韵 过勾漏洞 路出黄梅荷香十里因赋 梅坳题石 七夕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鸟字旁的字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聋结尾的成语 建之底的字 崇山峻岭 户字头的字 里字旁的字 身字旁的字 包含宵的成语 不世之略 斋祷 阳戈 产疾 一了百当 斑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望风而走 洋浦港 鸣谦接下 谨始虑终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