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6:57:41
峨眉峻极西南著,万景庄严诸佛住。
高标天柱八纮张,雄镇坤维百灵赴。
我来雨霁群峰出,正值春暄三月暮。
上方解冻僧入岩,远俗来游客填路。
篮舆牵挽六十里,梯栈高低三万步。
鱼贯攀缘筋力疲,鸟腾陡绝神魂惧。
行经崖坂几萦曲,望极堪舆莽回互。
锦里遥看井底迷,雪山忽认屏间误。
幽岩得照石发彩,阴洞有声雷蓄怒。
楞伽仙音好鸟语,兜罗绵界神龙护。
沧海潮回波浪平,蓝田日暖烟霏布。
长虹欻放白毫光,淡墨俄瞻紫金聚。
应真飞锡众共睹,圆相摄身人自顾。
六牙白象恍当空,三足赤乌潜隐雾。
琉璃瓶莹秋月白,优昙花净含晓露。
瑞境旁连瓦屋起,合成一界如相附。
神灯夜从九顶朝,散作千山无尽炷。
肉眼亲观佛会开,凡躯恐逐仙风骛。
欲寻傅说箕尾间,休访君平斗牛度。
便排阊阖陟高圆,扰扰人寰何足寓。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6:57:41
登大峨绝顶睹圆相佛光成长句二十韵
作者: 王之望 〔宋代〕
峨眉峻极西南著,万景庄严诸佛住。
高标天柱八纮张,雄镇坤维百灵赴。
我来雨霁群峰出,正值春暄三月暮。
上方解冻僧入岩,远俗来游客填路。
篮舆牵挽六十里,梯栈高低三万步。
鱼贯攀缘筋力疲,鸟腾陡绝神魂惧。
行经崖坂几萦曲,望极堪舆莽回互。
锦里遥看井底迷,雪山忽认屏间误。
幽岩得照石发彩,阴洞有声雷蓄怒。
楞伽仙音好鸟语,兜罗绵界神龙护。
沧海潮回波浪平,蓝田日暖烟霏布。
长虹欻放白毫光,淡墨俄瞻紫金聚。
应真飞锡众共睹,圆相摄身人自顾。
六牙白象恍当空,三足赤乌潜隐雾。
琉璃瓶莹秋月白,优昙花净含晓露。
瑞境旁连瓦屋起,合成一界如相附。
神灯夜从九顶朝,散作千山无尽炷。
肉眼亲观佛会开,凡躯恐逐仙风骛。
欲寻傅说箕尾间,休访君平斗牛度。
便排阊阖陟高圆,扰扰人寰何足寓。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峨眉山绝顶所见的壮丽景色和神秘宗教气息。峨眉山巍峨耸立于西南,四周的美景庄严而神圣,仿佛诸佛的居所。高耸的山峰像天柱一样直插云霄,镇守着广阔的天地,吸引了无数灵鸟前来朝拜。诗人到达时,雨后初晴,群峰显现,正值春天的三月末。山顶的僧人进入岩洞,远道而来的游客沿着山路而来。
在这段旅程中,诗人乘坐轿子走了六十里的山路,爬升的梯道高低起伏,走了三万步,身体感到疲惫,心中却充满敬畏。沿着崖边蜿蜒而行,极目远眺,景色如回旋的迷雾。远处的锦里让人迷失了方向,而雪山则让人误以为是屏风。
幽静的岩洞中,石头闪烁着光彩,阴暗的地方传来雷声轰鸣。楞伽的仙音如鸟鸣般动听,兜罗的绵界则神龙护航。大海的潮水回流,波浪平静,蓝田的阳光温暖,烟雾缭绕。长虹飞跃,散发出白毫光,淡墨色的山峦中聚集着紫金的光芒。
人们共同见证那神奇的飞锡,圆满的佛光让人陶醉。白象和赤乌似乎在空中隐现,琉璃瓶在秋月中闪耀,优昙花洁净如晨露。美丽的境界旁,瓦屋悄然升起,形成了一片和谐的世界。神灯夜晚从九顶山朝拜,光芒散落在千山之上,仿佛无尽的香烛。
肉眼所见的佛会开启,凡人却恐怕会追逐仙风而迷失。想寻求傅说的智慧,也无须去访君平的斗牛。于是我便推开阊阖,登上高处,世俗的纷扰又何足挂齿呢?
王之望是宋代的诗人,以其清新、典雅的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宗教思想,富有哲理性和抒情性。
这首诗是在王之望游览峨眉山时创作的,表达了他对自然美和佛教文化的敬仰。峨眉山作为佛教名山,吸引了无数游客和信徒,诗人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抒发了对佛教信仰的向往。
这首诗采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严密的结构,展现了峨眉山的气势和神秘。开篇以“峨眉峻极”描绘了山的高耸与庄严,接着通过“万景庄严诸佛住”,传达出一种宗教的神圣感。诗中多次提及自然景色与佛教元素的结合,体现了诗人对佛教的敬仰与对自然的热爱。
在描写旅程的过程中,诗人使用了许多动词和形容词,表现出攀登过程中的艰辛与疲惫,但同时也感受到美景的壮观与心灵的震撼。诗中“肉眼亲观佛会开,凡躯恐逐仙风骛”,表达了诗人对超然境界的追求以及对人世纷扰的淡然态度。
诗歌的最后,诗人以“扰扰人寰何足寓”结束,表明了他对世俗生活的超脱与对精神追求的向往,给人以深思。整首诗在表达对自然与宗教的敬仰之余,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哲学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整首诗表现了对自然美的赞美与对宗教的崇敬,表达了诗人对超脱世俗的向往,具有深厚的哲理意味。
问题: 峨眉山位于哪个方向?
问题: 诗中提到的“篮舆”指的是什么?
问题: 诗人感到攀登过程中的情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