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登凤山

《登凤山》

时间: 2025-05-04 03:27:28

诗句

邀月亭前立,秦安一望中。

莫言此城小,曾蕴大唐风。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27:28

原文展示

登凤山
邀月亭前立,秦安一望中。
莫言此城小,曾蕴大唐风。

白话文翻译

站在邀月亭前,向远处的秦安眺望。
不要说这座城市小,它曾经蕴藏着大唐的风采。

注释

字词注释

  • 邀月亭:此为一座亭子,可能与月亮相关,暗示诗人希望与月亮相伴。
  • 秦安:指位于甘肃省的一个城镇。
  • 城小:指这座城市的面积较小。
  • 大唐风:指盛唐时期的文化气息和辉煌成就。

典故解析

  • 大唐:盛唐(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高度繁荣的时期,文化、经济、科技发展迅速,诗人借此提及历史,表达对历史辉煌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力夫,现代诗人,生于20世纪中期,作品广泛涉及古诗词以及现代诗,风格多样,常常在古典与现代之间游走,追求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当代,诗人可能在游览凤山时受到山水景观的启发,同时思考历史文化的积淀与现代城市的对比,表达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诗歌鉴赏

《登凤山》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诗人站在邀月亭前的情景,借助秦安的远望,展现了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诗中“莫言此城小”一句,巧妙地引导读者思考,虽说秦安城不大,但它承载的文化历史却是深厚的,曾经的“大唐风”给予了这座城市一种非凡的厚重感。这里的情感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欣赏,更是对历史的追忆与赞美。诗人在描绘自然的同时,也在抒发对大唐盛世的向往,体现了个人与历史、自然与文化之间的深刻联系。

整首诗在意象上运用“月”、“城”来形成对比,月亮象征着诗人的理想与追求,而小城则暗示了现实的局限,但诗人却以此为契机,反映出历史的伟大和对未来的期许。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整首诗在简练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邀月亭前立:诗人站在亭子前,意象中充满了诗意与情趣,暗示着对自然的向往。
  2. 秦安一望中:向秦安眺望,表现出对远方的思考与向往,体现了空间的延展。
  3. 莫言此城小:反驳对城市规模的偏见,传达出对历史的珍视。
  4. 曾蕴大唐风:强调这座城市曾有过辉煌的历史背景,表达对文化的自豪感。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形成对仗美,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城市与历史相结合,隐喻文化的积淀。
  • 意象:月与城的对比,反映了诗人的情感状态。

主题思想

整首诗展现了诗人对历史文化的深刻认同和对现实的思考,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以及对未来的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理想、梦想,寄托了诗人的情感。
  • :代表现实生活,暗示局限与渺小。
  • 大唐风:象征着辉煌的历史文化,体现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与赞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邀月亭”象征什么?

    • A. 自然之美
    • B. 历史文化
    • C. 个人理想
    • D. 以上皆是
  2. 诗人提到的“秦安”是指:

    • A. 一座大城市
    • B. 一个小镇
    • C. 一座山
    • D. 一条河
  3. 诗中用“莫言此城小”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城市的失望
    • B. 对历史的骄傲
    • C. 对未来的忧虑
    • D. 对现实的逃避

答案

  1. D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登高》相比,张力夫的《登凤山》更注重个人情感与历史的结合,而杜甫则在描绘自然景观的同时,表现出更加沉重的社会责任感。两首诗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在情感基调上却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相关网络资料与学术文章

相关查询

雨宿 其一 观音赞二首 春日郊行三首 其二 颂一百则 其九十五 芍药 除夜宿茅公渡盛秀才寓馆 十三日晴和南皋二首 其二 峡江道中 云思 上元灯词 其二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夸诞生惑 不堪一击 挟贵倚势 齒字旁的字 齐字旁的字 目字旁的字 吐字 丁银 和和睦睦 制结尾的成语 墋黩 靑字旁的字 矜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硗聱 诨语 舌字旁的字 日中必昃,月满必亏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