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3:39: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3:39:47
过延陵道
马世奇 〔明代〕
道出延陵一水遥,
追寻遗迹问先朝。
青山如旧人何在,
故国虽残德未消。
柳掩吴宫门寂寂,
雨迷驿路草萧萧。
最怜季子家声远,
古庙松衫半已凋。
这首诗描写了延陵的景色与历史遗迹,诗人沿着延陵的道路,心怀对先朝的追寻。青山依旧,但人已不在,故国虽然残破,仁德之风尚未消散。柳树掩映下,吴宫的门显得冷清,雨水迷蒙中,驿路上的草显得萧条。最让人怜惜的是季子(屈原)的家声已远,古老的庙宇中松树的衣衫也已半数凋零。
马世奇,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以写景抒情见长,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的结合。
诗作成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衰退的时期。诗人通过追寻延陵的古迹,表达对历史和故乡的怀念,以及对人事沧桑的感慨。
《过延陵道》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诗人通过延陵的山水景观,表达了对历史的追忆和对故国的深情。首联“道出延陵一水遥”开篇即点明了地点,带有一种远行的意味。接下来的“追寻遗迹问先朝”中,诗人通过对遗迹的追寻,表现出对历史的敬仰与对先贤的思索。
“青山如旧人何在”一句,表现了对往昔的追忆,但随即又有“故国虽残德未消”之感叹,显示了诗人对故国的眷恋,虽然国家已经衰败,但其文化与德行仍然留存心中。
后面的描写则通过“柳掩吴宫门寂寂,雨迷驿路草萧萧”,刻画出一幅秋雨迷蒙、景色凋零的画面,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奈。最后一句“最怜季子家声远”,更是将个人情感与历史文化相结合,感叹屈原的家声已远,留下惋惜与思索。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融入了历史与个人情感,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修养与对故乡的执着情感。
整首诗通过描写延陵的历史与自然景色,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与对历史的思索,折射出诗人对人事变化的感伤与对文化传承的渴望。
诗中提到的“季子”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诗中描绘的景象主要是在哪个地方?
诗人在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