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31: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31:08
蝶恋花 巴陵山行
作者: 顾璘 〔明代〕
秋色那知行近远。翠竹丹榆,递换撩人眼。
导骑才随山麓转。渔舟又渡溪流浅。
数过奇峰千万点。野兴疏狂,转逗身轻健。
悬崖绝涧皆平坦。寰中只奈人心险。
秋天的景色,哪里知道我行走的距离远近。翠绿的竹子和丹红的榆树,交替映入眼帘,令人心醉。
导游的马刚刚沿着山麓转弯,渔舟又轻轻渡过那水浅的溪流。
经过那些奇峰,数之不尽,心中兴致勃勃,身体轻盈而自在。
然而,悬崖和绝涧看似平坦,世间却只能怨恨人心的险恶。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本诗中没有明显的典故,但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心险恶的感慨。
作者介绍:
顾璘(生卒年不详),明代诗人,擅长诗词创作,作品多以抒情和写景为主,具有人文关怀和自然情趣。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明代,作者游历巴陵山时,受自然美景的启发,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态人心的感慨。
《蝶恋花 巴陵山行》是顾璘在游历巴陵山时所作的一首词,整首词在描绘秋天美景的同时,暗含对人性险恶的感慨。诗的开头便以“秋色那知行近远”引入,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感受。翠竹丹榆的描述,具有鲜明的色彩对比,生动地描绘出秋天的绚丽景色,让人仿佛置身于这幅美丽的画卷中。
接下来的“导骑才随山麓转,渔舟又渡溪流浅”,则通过动静结合,展现了诗人游览时的轻松与自在。诗中提到的“奇峰千万点”体现了自然的壮丽与奇特,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兴奋与欢愉。而“悬崖绝涧皆平坦”则是对比手法的运用,虽然自然界的险峻让人感到畏惧,然而在诗人眼中,这一切都是平坦的,反映了他对自然的豁达与洒脱。
最后一句“寰中只奈人心险”则将诗意引向深邃,虽美景常在,但人心的险恶却让人难以把握,形成强烈的反差,令人深思。整首词通过对景色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巴陵山的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对人性险恶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自然与人心的对立。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两种树木分别是什么?
A. 松树和梅树
B. 翠竹和丹榆
C. 杨树和柳树
D. 桦树和橡树
诗人在游历中感受到的是什么?
A. 自然的美丽与人心的险恶
B. 人心的温暖与自然的和谐
C. 生活的艰难与希望
D. 旅途的孤独与思乡
诗中提到的“导骑”是什么意思?
A. 画家的助手
B. 带路的骑手
C. 旅游的导游
D. 驾驶的船员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以上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顾璘的《蝶恋花 巴陵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