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鹧鸪天

《鹧鸪天》

时间: 2025-04-30 05:30:26

诗句

花漏声干月隐墙。

琯灰迎晓透新阳。

物情渐逐云容好,欢意偏随日脚长。

山作鼎,玉为浆。

寿杯丛处艳梅妆。

醉乡路接华胥国,应梦朝天侍赭黄。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5:30:26

原文展示:

鹧鸪天
作者: 石孝友 〔宋代〕

花漏声干月隐墙。
琯灰迎晓透新阳。
物情渐逐云容好,
欢意偏随日脚长。
山作鼎,玉为浆。
寿杯丛处艳梅妆。
醉乡路接华胥国,
应梦朝天侍赭黄。

白话文翻译:

夜深时,花瓣掉落的声音显得干涩,月光隐约映照在墙上。晨曦中,琯灰(指一种细腻的石灰)迎接着新阳光的照射。世间的万物情态仿佛都随着云彩的美丽而变化,而我的欢愉却偏偏随着日照的延长而愈发浓厚。远山如鼎,玉液如浆,在那盛酒的地方,艳丽的梅花妆点其间。醉乡的小路通向华胥国,梦中我仿佛早已朝天侍奉那穿着红黄衣袍的神明。

注释:

  • 花漏声干:花瓣掉落的声音,形容寂静和孤寂。
  • 琯灰:细腻的石灰,迎接早晨的阳光。
  • 逐云容好:随着云彩的变化,事物的情态也逐渐变得美好。
  • 欢意偏随日脚长:我的欢愉情绪偏偏随着日光的延长而加深。
  • 华胥国:传说中的理想国度,象征着美好和梦幻。

典故解析:

“华胥国”出自《山海经》,是一个理想化的国度,代表着人们心中向往的美好生活。诗中提到的“醉乡路接华胥国”,则暗示了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石孝友,宋代诗人,以词风清丽著称,常以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为题材,表达个人情感和理想。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诗人闲适的时光,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和内心的欢愉,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鹧鸪天》从声音、光线到物象,层层递进,展现了春天的气息与诗人内心的欢愉。首联“花漏声干月隐墙”以音响和光影的结合,勾勒出一个静谧的夜晚,给人一种孤寂而清冷的感觉。接下来的“琯灰迎晓透新阳”则一转而明亮,展现了春日晨光的美丽与温暖,反映了诗人对新生活的渴望。

在“物情渐逐云容好,欢意偏随日脚长”中,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自己情感的变化。这种情感的变化与时间的推移紧密相连,象征着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最后几句中,通过“醉乡路接华胥国”的描写,诗人将现实与理想结合,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整首诗情感丰富,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思考,给人以启迪和美的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花漏声干月隐墙:夜晚花瓣落下的声音显得干涩,月光隐约映照在墙上,营造出一种寂静的氛围。
  • 琯灰迎晓透新阳:早晨的阳光透过细腻的石灰,象征着新生和希望。
  • 物情渐逐云容好:万物的情态随着云彩的美丽而变化,寓意着自然与人心的联系。
  • 欢意偏随日脚长:欢愉的心情随着日光的延长而愈发浓厚,表达了诗人乐观的生活态度。
  • 山作鼎,玉为浆:远山如鼎,象征着盛酒的场景,玉液如浆,形容了酒的美好与珍贵。
  • 寿杯丛处艳梅妆:在酒杯丛中,艳丽的梅花装点其间,增添了诗意的美感。
  • 醉乡路接华胥国:醉乡的小路连接着理想的华胥国,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 应梦朝天侍赭黄:梦中侍奉穿着红黄衣袍的神明,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比作鼎,酒比作玉浆,生动形象。
  • 对仗:诗中多处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欢意偏随”让情感具象化,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交融,勾勒出一个理想化的生活状态,展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 :象征着生命与美好。
  • :代表着孤独与静谧。
  • 阳光:象征着希望与新生。
  • 山与鼎:代表着坚固与丰盛的生活。
  • 梅花:象征着高洁与美丽,增添了诗的雅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华胥国”出自哪部古籍?

    • A. 《红楼梦》
    • B. 《山海经》
    • C. 《诗经》
    • D. 《楚辞》
  2. 诗中“欢意偏随日脚长”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孤独
    • B. 欢愉
    • C. 悲伤
    • D. 怀念
  3. “醉乡路接华胥国”中的“醉乡”象征什么?

    • A. 现实
    • B. 理想
    • C. 梦想
    • D. 希望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比较石孝友的《鹧鸪天》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石的诗更强调自然的和谐,李的则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

参考资料:

  • 《宋词鉴赏词典》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华诗词大典》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江上 黔阳夜泊怀诸兄弟 陬溪晚泊 夜月登大观亭 煮雪 望雪 埽雪 西湖竹枝词 乃奇禅师约同臞庵先过楚禅即事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现代十六家小品 词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七损八伤 火字旁的字 包含成的成语 秋结尾的成语 牝鸡无晨 一盘散沙 幺字旁的字 首字旁的字 青筦 旁收博采 衣不重帛 蠡见 車字旁的字 齲字旁的字 桑蓬 天南地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