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7:11: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7:11:25
师子窟中师子儿,逸群游玩海珠玑。
沩山呼索浑无窍,有理难伸穿得奇。
在师子窟中,师子幼崽自由自在地游玩,像海中的珍珠一样璀璨。
沩山的呼唤却让人感到毫无门径,想要探求其中的道理却难以领悟其奇妙。
释胜,宋代高僧,禅宗重要人物,致力于禅理的传播和实践。其作品多通过简练的语言传达深邃的哲理,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禅宗思想的关注。
《颂古二十四首》是释胜为表达对禅理的理解和体悟而创作的一组诗作。此时期,禅宗在宋代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诗人借用古代典故和自然景象,表达对灵性和智慧的追求。
《颂古二十四首》中的这一首,描绘了师子窟中师子儿的悠然自得,象征着一种超然的境界。诗中所提到的“逸群游玩”,展现出一种孤独而自由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在禅宗中被视为一种理想的境界,似乎在告诉我们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是多么重要。与之对比的是“沩山呼索浑无窍”,诗人通过对沩山的描写,传达出寻求真理的艰难与无奈,仿佛在说即使有理可寻,若无悟性,便也难以接触到其本质。这种对比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哲思,诗人在“游玩”和“呼索”之间,展现了人生的不同状态,以及对于真理的不同理解。
整首诗通过对师子儿的描写,表现了追求内心宁静与智慧的渴望,同时也反映出对真理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启示人们在追求精神世界的过程中要有耐心和理解。
师子儿在何处游玩?
“沩山呼索”意指什么?
诗中提到的“海珠玑”象征什么?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释胜的这首诗更侧重于内心的自由与对真理的探索,而王维则更多地表现了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两者都在不同的层面上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