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9:14: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9:14:38
那风魔。援池河。只是窝蜂与靥螺。笑伊知甚么。三棒鼓。一声锣。贼比官人争几多。池河还在么。
那风头的魔鬼啊,援军正在赶往池河。只不过是像一群蜜蜂和小螺蛳。嘲笑他们知道什么?三声鼓响,一声锣响。强盗与官军到底争斗了多少?池河还在吗?
“池河”可能是特指某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反映了明末时期的动荡和战乱。诗中提到的“贼”与“官人”则暗示了当时社会的对立与矛盾,反映了历史背景下忠奸难辨的复杂局面。
俞彦,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因时代背景与历史事件的影响,其作品常反映出对国家命运与个人情感的深切关注。
本诗创作于崇祯八年正月,正值明末局势动荡,国家面临内忧外患,诗人借助战争的场景表达对时局的担忧与无奈。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战乱中的急迫与悲凉。开篇的“那风魔”,直接引入了动乱的主题,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接着用“窝蜂与靥螺”的比喻,形象地传达了敌人虽多,但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威胁,反映出当时士兵心中的无力和无奈。
“笑伊知甚么”一句,掺杂着讽刺的意味,似乎在质疑那些未曾经历过战斗的人对战争的理解和看法。诗中的战鼓与锣声,象征着战斗的逼近,增强了紧迫感。而“贼比官人争几多”则揭示了官军与强盗之间的博弈,反映出社会的混乱和人心的动荡。
最后一句“池河还在么”,则是对未来的迷茫与不安的深切叹息,既是对战乱的哀叹,也是对故土的关切,令人感受到诗人深沉的乡愁和对家国命运的担忧。
整首诗通过描绘战乱场景,反映了明末时期人们的无奈与悲凉,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与对家园的眷恋,诗情恰如其分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那风魔”中的“风魔”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窝蜂与靥螺”是用来比喻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