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5:38: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5:38:56
送池月上人住滘溪精舍
释古毫 〔明代〕
知师常习静,不欲市廛喧。
自辟精庐隐,相连野老村。
竹门当浦岸,潮水入田园。
对此幽栖事,无妨寄一言。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珍视。他的师父常常修习宁静,不愿意被市场的喧嚣所打扰,因此特意在野外开辟了一所精致的庐舍,旁边是老百姓的村庄。竹门正对着水边,潮水涌入田间。面对这种幽静的栖息生活,我想要寄托一番话语。
作者介绍:释古毫,明代诗人,常以隐逸、清幽的生活为题材进行创作。他的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反思。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之时,诗人通过描绘隐居生活的宁静,反映了对纷繁世事的逃避和对内心平静的向往。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远离尘嚣的隐士生活,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开篇“知师常习静”直入主题,强调了内心宁静的重要性,反映了诗人对师父生活态度的认同与追随。接下来,“自辟精庐隐”展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这种生活不仅是物理上的隔离,更是精神上的解脱。在“竹门当浦岸,潮水入田园”两句中,诗人描绘了一幅自然景象,竹门和潮水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生动的田园氛围。最后一句“对此幽栖事,无妨寄一言”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状态的赞美和思考,尽管身处宁静之中,依然希望有所寄托,反映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整体而言,诗歌以简练的语言,生动的意象,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展现了作者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启迪。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隐逸生活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内心宁静的渴望和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对现实生活的反思。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知师常习静”中的“师”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竹门”象征着什么?
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态度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通过以上的分析与解读,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深意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