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4:15: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4:15:03
翊戴三朝冕有蝉,
归荣今作地行仙。
且开京阙萧何第,
未放江湖范蠡船。
老景已邻周吕尚,
庆门方似汉韦贤。
一觞岂足为公寿,
愿赋长虹吸百川。
这首诗表达了对曾鲁公的敬仰与怀念。诗人说他曾在三朝为官,地位显赫,如同蝉鸣般受人尊崇;如今虽归隐于世,犹如仙人一般自在。想要在京城的阙门中开启萧何的宅第,却还没能放下江湖的范蠡之船。年华已近老去,周吕尚的景象依旧在眼前,而庆门的景致更似汉朝韦贤的风采。一杯酒怎能祝愿公的长寿?我愿用长虹来吸引百川的水流。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以其政治改革和文学成就而闻名,倡导“变法”,推动社会进步。
这首诗写于王安石晚年,表达了他对曾鲁公的敬仰,反映出他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曾鲁公是古代贤者的代表,诗中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追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感慨。
《谒曾鲁公》是一首充满哲理和人生感悟的诗作。王安石通过对曾鲁公的回忆,展现了自己对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思考。诗中起初用“翊戴三朝冕有蝉”,一方面描绘了曾鲁公的显赫地位,另一方面也蕴含着对逝去荣华的惋惜。接着,诗人提到自己虽已归隐,却仍渴望在京城的阙门中实现更高的理想,表现了对仕途的执着与追求。最后几句则通过饮酒祝愿,表达了对长寿的渴望与对理想的美好愿景,使用“长虹吸百川”的比喻,寓意着理想的宏伟和对美好事物的吸引。整首诗结构严谨,感情真挚,既有对历史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憧憬,展现了王安石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生智慧。
整首诗以曾鲁公为主题,体现了对历史名人的敬仰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人生的无奈与追求的坚定,传达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王安石在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不包括以下哪一位?
A. 萧何
B. 范蠡
C. 诸葛亮
D. 周吕尚
诗中“翊戴三朝冕有蝉”的意思是?
A. 曾鲁公地位高贵
B. 曾鲁公隐居
C. 诗人对蝉的描写
D. 诗人对未来的憧憬
“一觞岂足为公寿”的意思是?
A. 一杯酒太少
B. 一杯酒可以祝寿
C. 诗人渴望长寿
D. 诗人不喜欢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