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4:44: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4:44:20
太平寺水
作者:杨万里 〔宋代〕
太平古寺劫灰余,
夕阳惟照一塔孤。
得得来看还不乐,
竹茎荒处破殿虚。
偶逢老僧听僧话,
道是壁间留古画。
徐生绝笔今百年,
祖师相傅妙天下。
壁如雪色一丈许,
徐生画水才盈堵。
横看侧看只麽是,
分明是画不是水。
中有清济一线波,
横贯万里浊浪之黄河。
雷奔电卷尽渠猛,
独清元自不随他。
波痕尽处忽掀怒,
揽动一河秋色暮。
分明是水不是画,
老眼向来元自误。
佛庐化作金拖楼,
银山雪堆风打头。
是身飘然在中流,
夺得太一莲叶舟。
僧言此画难再觅,
官归江西却相忆。
并州剪刀剪不得,
鹅溪疋绢官莫惜,
貌取秋涛悬坐侧。
这首诗描绘了太平寺的景象,夕阳照耀着孤独的塔,显得格外寂静。诗人虽然到此游览,但并不觉得乐趣,破败的殿宇和荒凉的竹林让他感到惆怅。偶然间听到老僧的谈话,提到墙上有古画。提及的画作是徐生的绝笔,已过去百年,画中表现了祖师的高妙技艺。画面洁白如雪,水波恰好盈满墙壁。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分明是画,不是水。然而画中有一线清流,似乎贯穿着万里黄河的浑浊浪涛。雷声轰鸣,波涛汹涌,但这一线清流却独自安宁。波痕消散,画中似乎又掀起了波澜,秋色渐浓。显然是水而非画,老眼误看。佛庐变作金色楼阁,银山白雪被风吹拂。自己似乎在水中飘荡,乘着莲叶舟。老僧说这幅画难以再见,回到江西后仍旧怀念。并州的剪刀无法剪断,鹅溪的绢布也无所谓惜,仿佛形象的秋涛悬坐在一旁。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三大家”。他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和田园生活,风格清新自然。
《太平寺水》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和变革之际,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他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这首诗是在游览古寺时的感悟,表现了对历史、艺术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太平寺水》是一首典型的山水田园诗,诗中融合了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与对古代艺术的深刻反思。杨万里通过描写太平寺的景象,展示了夕阳下孤塔的宁静与破败殿宇的荒凉,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诗的前半部分,描绘了古寺的静谧与荒凉,表现了诗人游览时的孤独感。在偶然听到老僧的谈话后,诗人对古画的描写引发了他对历史与艺术的深思,画作与现实的对比让人感受到艺术的永恒和时间的流逝。
后半部分通过对画中的水的细致描写,体现了画作的精妙和艺术的真实。诗人在描写中使用了“雷奔电卷”的力量感,对自然的描写极为生动,表现了大自然的威力与宁静的对比。最后,诗人表达了对这幅画的怀念,以及对历史的敬畏,流露出一种超越时间的思考,令人深思。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其细腻的描写、深刻的主题和清新的风格,展现了杨万里作为南宋诗人的独特魅力。
诗歌的主题围绕历史与艺术、自然与人文的关系展开,表现了诗人对古老文化的敬仰和对自然美的追求,传递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考。
诗中涉及的古寺与古画,不仅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也隐喻着诗人对历史的反思与珍视。水与画的对比,表现出艺术的永恒与自然的变幻。
选择题: 诗中“太平古寺劫灰余”中的“劫灰”主要指什么?
填空题: 诗中提到的“徐生”是指____。
判断题: 诗人通过描写水与画的关系,表达了对艺术的怀念。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诗人在自然描绘中的个性化表达,以及他们对生活的不同理解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