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18:27: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8:27:16
檄便入云山,相逢话晚年。
惯吟茅屋下,时打葛藤前。
应世未圆宽,无人识圣颠。
滔滔儿女境,犹抱颍师弦。
我轻松地走进云山,与你相见时聊起了晚年的生活。
习惯在茅屋下吟诗,偶尔在葛藤前驻足。
面对世事未能豁达,世人却无人能识得我的圣贤之道。
在那滔滔的子女境地中,我仍然抱着颍川的琴弦。
陈著,宋代诗人,其作品以清新自然著称,擅长描写山水田园之美,表达个人情感与哲理思考。
此诗作于作者与弟弟蒙相聚于西峰寺时,表达了对晚年生活的思考与对世事的感悟。
陈著的《到西峰寺见弟蒙所与僧屋诗因次韵》是一首充满人情味和哲理的诗。开篇“檄便入云山”,既表现了作者轻松愉悦的心境,也暗示了他对自然的向往。诗中通过与弟弟的相逢,勾起了对往昔岁月的回忆,细腻地描绘出晚年的宁静与淡泊。
“惯吟茅屋下,时打葛藤前”,在简单的生活中,作者找到了一种诗意的存在,显示出他对朴素生活的热爱与珍惜。这里的茅屋与葛藤,体现了作者的生活态度,即便在简陋的环境中,也能寻得乐趣与灵感。
接下来的“应世未圆宽,无人识圣颠”,则转向对世事的反思。作者感到面对复杂的社会,自己未能完全理解和适应,暗示了对人世的无奈与失落。最后一句“滔滔儿女境,犹抱颍师弦”,则是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尽管身处纷扰的世间,作者依然坚守自己的文人情怀,保持对理想的追求。
整首诗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人世的思考,情感深沉而真挚,显露出诗人独特的生活哲学和人文关怀。
整首诗围绕对晚年生活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世事的感悟,以及对自我理想的坚持,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生活态度和深刻的哲理思考。
诗中提到的“茅屋”象征什么?
诗人对晚年的态度是?
“滔滔儿女境”中的“儿女”指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