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22:39:20
右宋周曾《秋塘图》一卷,前元皇姊大长公主所藏也。
前有皇姊图书印记,后有集贤翰林诸词臣奉皇姊教旨所题,自大学士赵世延、王约而下凡十六人。
时邓文原、袁伯长俱为直学士,李洄以翰林待制居京师,为监修国史,实至治三年也。
元运方隆,皇姊雅尚文学,一时名公巨儒,以文章翰墨宠遇,当世其盛,盖可想见。
元既革命,此卷遂出江左,吾友薛起宗得于其私沈祥氏。
一日,携以见示,且征题诗。
余虽不获援笔其间,而一十六人者犹及亲炙一二,袁、邓二老又皆先子之友,不可作矣。
把玩再四,敬题于后。
陂塘九月菰蒲老,菱叶无多荷叶少。
无数飞来白鹭明,一群游去青凫小。
寒云弄影忽成霞,雁带斜行下浅沙。
晚色不随流水去,秋光都在拒霜华。
当时内殿春风细,紫衣传教词臣醉。
鲍谢文章沈宋才,诗成曲尽秋塘意。
塘水秋来景渐疏,低烟斜日照平芜。
鸳鸯去尽芙蓉死,空向人间看画图。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2:39:20
《题宋周曾秋塘图》
右宋周曾秋塘图一卷,前元皇姊大长公主所藏也。前有皇姊图书印记,后有集贤翰林诸词臣奉皇姊教旨所题,自大学士赵世延王约而下凡十六人。时邓文原袁伯长俱为直学士,李洄以翰林待制居京师,为监修国史,实至治三年也。元运方隆,皇姊雅尚文学,一时名公巨儒,以文章翰墨宠遇,当世其盛,盖可想见。元既革命,此卷遂出江左,吾友薛起宗得于其私沈祥氏。一日,携以见示,且征题诗。余虽不获援笔其间,而一十六人者犹及亲炙一二,袁邓二老又皆先子之友,不可作矣。把玩再四,敬题于后。
陂塘九月菰蒲老,
菱叶无多荷叶少。
无数飞来白鹭明,一群游去青凫小。
寒云弄影忽成霞,
雁带斜行下浅沙。
晚色不随流水去,
秋光都在拒霜华。
当时内殿春风细,
紫衣传教词臣醉。
鲍谢文章沈宋才,
诗成曲尽秋塘意。
塘水秋来景渐疏,
低烟斜日照平芜。
鸳鸯去尽芙蓉死,
空向人间看画图。
这是一卷宋代周曾的《秋塘图》,原为元朝皇姊大长公主所藏。前面有她的印记,后面有集贤翰林的诸位诗人根据她的教诲所题的诗句,从大学士赵世延到王约,共有十六人。那时,邓文原和袁伯长都担任直学士,李洄则在京城担任翰林待制,负责监修国史,实在是至治三年。元朝的运势刚刚兴起,皇姊热爱文学,名公巨儒如云,凭借文章和书法受到宠遇,盛况可想而知。元朝革命后,这幅画卷流出江左,我的朋友薛起宗从沈祥氏那里得到了它。有一天,他带着这幅画来让我看,并征求我题诗。虽然我没有在其中作笔,但十六位诗人我仍然能感受到他们的风采,袁邓二位老者又是先前的朋友,因此我不能不作。玩赏了几遍,我谨慎地在后面题上了诗。
九月的池塘,菰和蒲已老,
菱角叶不多,荷叶也稀少。
无数白鹭飞来,明亮的身影,一群青凫小鸟游去。
寒云的影子忽然变成了霞光,
大雁斜着飞行,落在浅浅的沙滩。
傍晚的色彩不随流水消逝,
秋天的光辉都在抵抗霜华。
那时内殿春风细细,
紫衣传教的词臣们都醉了。
鲍、谢的文章和沈、宋的才华,
诗成曲尽,尽显秋塘的意境。
秋天的塘水,景色渐渐稀疏,
低烟与斜阳照在平坦的芜苇上。
鸳鸯已去,芙蓉也枯死,
空对人间看这幅画图。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杨基,明代诗人,擅长诗词,风格清新自然,常以山水、田园景致为题材。他的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个人的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明代,时值元朝灭亡,社会动荡,文化仍然在传承与变革中。作者通过题画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文学的热爱。
《题宋周曾秋塘图》是一首描绘秋池塘景色的诗,诗中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也融入了对历史与文学的深刻感悟。开头部分通过描写秋塘的景象,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凋零的美感。菰蒲的老去、荷叶的稀少,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秋天的来临。
接着,诗人用白鹭和青凫的对比,暗示着生命的流动与变化,寒云变霞的描写则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神秘与无常。晚色不随流水去,暗示着即使在夕阳西下的时刻,内心的情感与思绪仍在延续。诗中提到的“紫衣传教词臣醉”,则展现了当时文人的风采与才情,反映出文化氛围的盛况。
最后,鸳鸯的离去与芙蓉的枯死,象征着美好的事物在时间面前的无奈与消逝,诗人以此表达对往昔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思考。这首诗不仅在形式上工整、意象丰富,更在情感上引人深思,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深刻理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描绘秋塘的景象,反映出时光流逝、自然变化与人世沧桑的感慨,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文学的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题宋周曾秋塘图》是由哪位作者创作的?
诗中提到的“紫衣”指的是?
“鸳鸯去尽芙蓉死”意指: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