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16 15:10: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16 15:10:46
渔父二首
作者: 薛师石 〔宋代〕
利薄每言随分过,
避名不入愚溪路。
春深雨足钓丝长,
夜来又宿蓑衣步。
每次谈到利益,总是随分而过;
为了避开名利,我不进入愚溪的道路。
春天深了,雨水充足,钓丝变得很长;
昨夜又在蓑衣下宿了一宿。
“愚溪”可以看作是道家文化中追求自然和宁静的象征,反映了渔父对世俗名利的超然态度。
薛师石,宋代诗人,生平资料较少,诗风清新自然,常以渔夫、田园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淡泊。
该诗作于宋代,正值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的时期。诗人通过渔父的生活表达了对名利的超然与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渔父二首》以渔父的生活为题材,体现了诗人对淡泊名利、崇尚自然的态度。诗中渔父以“利薄”作为开篇,表明他对利益的无所谓态度,暗示出一种超然的生活哲学。诗人通过“愚溪”这一意象,描绘出渔父远离世俗纷扰的宁静生活,表现出一种对名利的逃避和对纯真自然的向往。
“春深雨足钓丝长”,描绘出春季的自然景象,充足的雨水滋润了大地,钓丝长而富有生机,反映了渔父在自然中的快乐与满足。最后一句“夜来又宿蓑衣步”则将生活的简朴与自然的亲密结合在一起,表现出诗人对渔夫生活状态的赞美。
整首诗在清新自然中流露出一种恬淡的情感,赞美了渔父那种宁静而满足的生活状态,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名利的淡然。
整首诗表达了一种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强调了对名利的淡泊与对内心平静的追求,反映了道家哲学的影响。
诗中提到的“愚溪”指的是什么?
诗人在诗中对利益的态度是:
“夜来又宿蓑衣步”中的“蓑衣”象征什么?
对比李白的《庐山谣》,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的超然,但李白的诗更倾向于豪放,而薛师石则显得更为清静。两者都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但风格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