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16:49: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6:49:59
夏夜起坐南亭达晓不复寐
风露青冥近九秋,脱巾扶杖冷飕飀。
曲阑影外巴山月,画角声中楚塞愁。
巢燕并栖高栋稳,潜鱼时跃小池幽。
悠然坐待江城晓,红日将升碧雾浮。
在这个接近九月的夏夜,清风和露水交融,凉意袭人。我脱下帽子,扶着手杖,感受着清冷的微风。曲阑之外,巴山上的月亮如同一幅画,悠扬的号角声中,楚地的愁绪渐渐浮现。燕子在高屋檐下安稳地栖息,水中偶尔跃起的小鱼,打破了池塘的宁静。我悠然坐在这里等待江城的晨曦,红日即将升起,碧雾也随之弥漫。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政治家。他一生经历了宋朝的衰落,因而其作品常带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情感。陆游的诗风直白而有力,擅长描绘自然和抒发个人情感。
《夏夜起坐南亭达晓不复寐》创作于南宋时期,诗中描绘了作者在夏夜的宁静与思索,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夏夜的宁静景象,展现了诗人陆游在闲适时光中的思绪。开篇通过“风露青冥近九秋”,营造出一个清凉的氛围,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替。接着,诗人以“脱巾扶杖冷飕飀”描绘了自己的孤独与思考,既有放松的状态,也流露出一丝凉意,暗示着内心的孤寂。
诗中“曲阑影外巴山月”将月光与山景结合,表现出自然的美丽与诗人内心的忧愁。随后的“画角声中楚塞愁”,让人联想到战争的号角声与离愁别绪,增添了诗歌的情感深度。燕子与小鱼的描写则表现出一种安宁与和谐的生活状态,给人以希望与美好的憧憬。
最后一句“悠然坐待江城晓,红日将升碧雾浮”,不仅描绘了晨光的美丽,也传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和对生活的热爱,这种悠然自得的态度让整首诗充满了哲思与感悟。
整首诗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表现了在孤独与宁静中思考人生的情感。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传达出对未来的期待与向往,展现了乐观的生活态度。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巴山”是指哪个地方?
诗中描绘的主要时间背景是哪个季节?
诗中的“画角声”代表什么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