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23:02: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23:02:23
客舟溯河西北行,日夜似与河流争。不知汹汹竟何为,怒意彼此何时平。但疑天地送秋至,恶雨疾风相触声。我病入寒饶睡思,归梦正美还遭惊。东南水乡我所住,杨花散时春水生。湖江渺邈不见岸,汩汩自流无可憎。石泉百丈落山觜,此纵有声清可听。莫如此水极凶骜,土木暂触还轰轰。吁嗟造化何厚薄,恶物受禀无由更。
我乘坐的船逆着河流向西北方向行驶,日夜似乎在与河流竞争。不知道这汹涌的河水究竟是为了什么,它的愤怒何时才能平息。我只怀疑天地间送来了秋天,恶雨和疾风相互碰撞发出声响。我因病感到寒冷,多有睡意,美好的归梦也被惊醒。我居住在东南的水乡,杨花飘散时春水开始流动。湖江广阔看不到岸边,水流汩汩自流,没有什么可憎的。石泉从百丈高的山口落下,即使有声响也是清脆悦耳的。但不像这河水极其凶猛,土木一旦触及就会轰轰作响。唉,造化为何如此不公,恶物所受的禀赋无法改变。
作者介绍:曾巩(1019-1083),字子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与欧阳修、王安石等人并称“唐宋八大家”。他的诗文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乘船逆流而上的情景,通过对河流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慨。诗中流露出一种无奈和叹息,反映了作者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以乘船逆流而上的经历为背景,通过对河流的生动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凶猛。诗中“日夜似与河流争”一句,既表达了逆流而上的艰辛,也隐喻了人生旅途中的挣扎与奋斗。作者通过对“恶雨疾风”的描写,进一步强化了自然界的不可预测和强大力量。诗的结尾,作者发出“吁嗟造化何厚薄”的感叹,表达了对自然界不公的无奈和对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曾巩诗歌的独特魅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河流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慨。诗中流露出一种无奈和叹息,反映了作者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日夜似与河流争”一句,表达了什么? A. 作者与河流的竞争 B. 作者的无奈 C. 作者的奋斗 D. 作者的感慨
诗中“怒意彼此何时平”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诗的结尾,作者发出“吁嗟造化何厚薄”的感叹,表达了对什么的思考? A. 自然界的不公 B. 人生的无奈 C. 社会的变迁 D. 历史的沧桑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