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7:34: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7:34:27
一宿因缘逆旅中,短词聊以托泥鸿。
当时我做陶承旨,何必尊前面发红。
在逆旅中一宿相遇,短短的词句只能寄托在泥土的鸿雁上。
我当初是做陶器的承旨,何必在尊前面羞愧得面红耳赤。
作者介绍:唐寅(1470-1523),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明代著名画家、诗人,以风流才子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山水、花鸟,且极具个性与艺术魅力。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寅晚年,反映了他对过往生活的回顾与反思。诗中表现出对名利的淡然,体现了他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这首诗通过简单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展现了唐寅对自己身世与身份的思考。开篇即以“逆旅”描绘出他在旅途中的孤独与漂泊,暗示着人生的无常和不易。短短的词句“聊以托泥鸿”生动地表现了他对过往的追忆与情感寄托,泥土的鸿雁不仅是一种物象,更是一种情感的象征,寓意着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执着。
“当时我做陶承旨”一句,既是自谦的表现,也是对自己身份的一种反思。诗人曾经身居高位,却不愿在权贵面前表现出任何的羞愧,表现了他对权利和地位的看淡。整首诗在轻松的语调中,流露出一种对世事的深刻理解与淡然态度,让人感受到唐寅的个性与才情。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唐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名利的看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对世事无常的豁达态度。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逆旅”主要指什么?
“泥鸿”在诗中象征什么?
诗人对“尊前面发红”的态度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