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19:11: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9:11:33
原文展示:
早从祝发事栖岩,为礼名师每向南。 业净六根成慧眼,身无一物寄茅庵。 厨边引涧宁须汲,松下翻经几到龛。 若使焚香能证道,前身应说是香严。
白话文翻译:
很早以前就剃度出家,居住在岩石间的庵中,为了学习佛法,常常向南方的名师求教。 修行纯净,六根清净,成就了慧眼,身上没有一物,只寄居在简陋的茅庵中。 厨房旁边引来的山涧水,无需再去汲取,松树下翻阅佛经,几乎每天都到佛龛前。 如果通过焚香能够证得佛道,那么前世应该就是香严上人。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唐顺之(1507-1560),明代文学家、思想家,字应德,号荆川,江苏武进人。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尤其擅长写景抒情。这首诗是他在游历江南后,回到庵中赠给一位老僧的作品,表达了对僧人修行生活的赞美和对佛法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顺之在游历江南后,回到庵中赠给一位老僧的作品。诗中通过对老僧修行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僧人清净生活的赞美和对佛法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老僧修行生活的描绘,展现了僧人清净、简朴的生活状态和对佛法的虔诚追求。诗中“早从祝发事栖岩”一句,表明老僧很早就开始修行,居住在简陋的庵中。“业净六根成慧眼”一句,强调了老僧修行纯净,六根清净,成就了慧眼,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身无一物寄茅庵”一句,则进一步突出了老僧简朴无欲的生活态度。后两句通过对老僧日常生活的描绘,如“厨边引涧宁须汲”和“松下翻经几到龛”,展现了老僧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对佛法的不断追求。最后一句“若使焚香能证道,前身应说是香严”,则表达了对佛法的深切向往和对老僧修行境界的赞美。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老僧生活的描绘,传达了对清净生活的向往和对佛法的虔诚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僧人清净生活的赞美和对佛法的向往。通过对老僧修行生活的描绘,传达了对清净生活的向往和对佛法的虔诚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早从祝发事栖岩”一句中的“祝发”指的是什么? A. 剃度出家 B. 祈祷 C. 祝福 D. 祝愿
诗中“业净六根成慧眼”一句中的“慧眼”比喻什么? A. 僧人的眼睛 B. 僧人的智慧 C. 僧人的修行 D. 僧人的生活
诗中“身无一物寄茅庵”一句表达了什么? A. 僧人富有 B. 僧人贫穷 C. 僧人简朴无欲 D. 僧人忙碌
诗中“若使焚香能证道,前身应说是香严”一句中的“香严”指的是什么? A. 香烟 B. 香炉 C. 香严上人 D. 香火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