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45: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45:10
作者: 韦应物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孤客逢春暮,缄情寄旧游。
海隅人使远,书到洛阳秋。
马卿犹有壁,渔父自无家。
想子今何处,扁舟隐荻花。
林中观易罢,溪上对鸥闲。
楚俗饶辞客,何人最往还。
这首诗表达了一位孤独的旅人在春天的暮色中,思念故友和往昔的情感。他寄情于旧时的游历,感叹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即使书信传到洛阳,友人依然在远方,留下的是思念和无奈。诗中提到的“马卿”和“渔父”分别是指有居所的朋友和无家可归的渔民,表现了对友人生活境遇的关心。最后,诗人想象着朋友此刻的去向,是否在芦苇花丛中划舟而行,借此抒发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作者介绍: 韦应物,字子云,号长安,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他的诗歌常表现出对自然的观察和对人生的思考,情感真挚,语言优美。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正值诗人远行之时,因旅途的孤独而引发对友人的思念,展现了他深沉的情感和对人情的关注。
《答李浣三首》通过对春暮时分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首联“孤客逢春暮”直入主题,孤独的旅人恰逢春天的黄昏,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暗含一丝淡淡的忧伤。接下来的“缄情寄旧游”,则是一种情感的寄托,诗人用回忆来填补内心的空虚。
整首诗通过对友人生活状态的描写,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与隔阂。“海隅人使远,书到洛阳秋”,表明友人的消息遥不可及,时间又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后面提到的“马卿犹有壁,渔父自无家”则通过对比,突显了生活的不同境遇,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生活的关切与惋惜。
最后的“想子今何处,扁舟隐荻花”更是增添了一层情感厚度,诗人想象着朋友此刻的去向,似乎在芦苇花丛中划舟,流露出对友人生活的美好祝愿,同时也带有对自身孤独的反思。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生动,构成了一个孤独旅人对友人深切思念的动人画面。
整首诗通过对孤独旅人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对生活状态的思考,以及对人际关系的感慨,展现了深沉而细腻的情感。
诗中提到的“马卿”代表了什么样的生活状态?
A. 有家可归
B. 无家可归
C. 游子
D. 隐士
诗人想象朋友“扁舟隐荻花”在做什么?
A. 休息
B. 钓鱼
C. 划船
D. 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