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9:32: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9:32:30
宴崔明府宅夜观妓
作者: 孟浩然 〔唐代〕
画堂观妙妓,长夜正留宾。
烛吐莲花艳,妆成桃李春。
髻鬟低舞席,衫袖掩歌唇。
汗湿偏宜粉,罗轻讵著身。
调移筝柱促,欢会酒杯频。
倘使曹王见,应嫌洛浦神。
在华丽的厅堂里观看美丽的歌妓,漫长的夜晚正好留住宾客。
烛光下她们的妆容如同盛开的莲花,妆扮得如同春天的桃李。
她们的发髻轻轻摇动,衣袖掩住了歌唱的唇。
汗水湿透了她们的妆粉,这轻薄的罗衣更显得轻盈。
拨动琴弦,音调交替,欢聚时分酒杯频频举起。
如果曹王见到这情景,恐怕会嫌弃洛浦的神女。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曹王见:提到曹操,暗指他对美的追求和对歌妓的赞美。洛浦神女则是古代文学中常见的美人形象,二者形成对比。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清风,唐代著名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其作品广泛流传,深受后世喜爱。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常常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代盛世,社会繁荣,文人雅士聚集,歌妓文化盛行。孟浩然受邀参加崔明府的宴会,目睹歌妓的表演,因而作此诗,表达对繁华夜生活的观察与感受。
此诗通过描写夜晚宴会中的歌妓表演,展现了唐代繁华的社交生活和歌妓文化。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歌妓的美丽与优雅,展现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
诗的开头便在华丽的画堂中,诗人用“画堂观妙妓”道出了当时的环境与氛围,而“长夜正留宾”则暗示了宴会的热闹与悠长。在烛光下,歌妓的妆容如同“莲花艳”,将美丽与华丽结合,仿佛置身在春天的桃李花海中。接着,诗人描写了歌妓在舞席上翩翩起舞的情景,展现了她们的青春活力和舞姿之美。
“调移筝柱促,欢会酒杯频”则将宴会的欢乐气氛推向高潮,歌声和酒杯交错,营造出一种快乐的氛围。最后,诗人用“倘使曹王见”引出对美的追求,表达了对歌妓的赞美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美丽的女子和欢快的宴会,还融入了诗人对美的独特理解,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美丽歌妓的描写,表现了唐代社会的繁华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诗人对这种生活的欣赏与热爱,也流露了他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烛吐莲花艳”形容了什么?
A. 烛光的亮度
B. 妇女的妆容
C. 夜空中的星星
D. 酒杯的颜色
诗中提到的“洛浦神”指的是谁?
A. 曹操
B. 美丽的神女
C. 诗人
D. 歌妓
诗中哪个意象表示宴会的欢乐氛围?
A. 画堂
B. 酒杯频频
C. 妙妓
D. 桃李春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以上是对《宴崔明府宅夜观妓》的全面解读和分析,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首唐代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