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8:44: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8:44:59
作者:包恢 〔宋代〕
洞要穷源入莫閒,
初头底事做成山。
开先水独为乾始,
判后山方立地间。
气浊下流泥作土,
滓坚中结石成关。
奇哉故迹皆堪验,
何日重来更共攀。
这首诗意在探讨自然的源流与变化。作者提到洞穴的深处要追根溯源,不要轻易放松。起初的事情如同高山,开创的水源则是乾元的开始。经过时间的推移,山峦才得以立于大地之间。污浊的气流使泥土生成,而沉淀的滓石则形成了障碍。奇妙的是,这些古老的迹象都值得我们去验证,何时我们能再度重游,共同攀登呢?
作者介绍:包恢,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他的诗作多体现了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对自然景观的探索与反思之际,体现了诗人对宇宙和生命本源的追溯。
包恢的《再和二首》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起源。诗中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如“洞”、“山”、“水”,以及“气浊”、“石关”等,形象地描绘了自然界的运行与变迁。诗人不仅关注自然本身,更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探索的渴望。
在诗的构造上,前四句描绘了自然的起源与变化,后四句则转向对古迹的感慨与思考,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加强了诗的层次感,更使得读者在欣赏自然的同时,也引发对历史与未来的思考。
全诗虽短,却蕴含了丰富的哲理,令人深思。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体现了宋代文人的思辨精神。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运用了比喻(“初头底事做成山”)、对仗(“开先水独为乾始,判后山方立地间”),增强了诗的美感与节奏。
主题思想:探讨自然的源头与人类的探索精神,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出对历史与未来的沉思。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开先水”象征什么?
“初头底事做成山”中的“山”代表什么?
“何日重来更共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