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10:12: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10:12:09
八月十五日夜东轩
作者:梅尧臣 〔宋代〕
隔竹已见月,清光度溪来。
移影上素壁,与我相徘徊。
是夜正中秋,天地雾露开。
人疑玉兔出,药杵不生埃。
嫦娥倚冰轮,艳色若自媒。
他夕岂不孚,物意为之摧。
在竹子间隙中已经看到了月亮,清澈的光辉洒在小溪上。
月光的影子投射在白色墙壁上,与我一起徘徊。
今晚正值中秋,天地间的雾气和露水都散开了。
人们怀疑玉兔已经出现,捣药的杵子没有生出灰尘。
嫦娥倚靠在冰冷的月轮上,艳丽的色彩仿佛是自我渲染。
其他的夜晚难道不令人信服吗?万物的情意仿佛被这夜晚所摧毁。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1060),字子云,号香山,宋代诗人,擅长律诗,风格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中秋之夜,正值农历八月十五,月明之夜,诗人借景抒情,表达对月亮的赞美和对嫦娥的遐想,体现了浓厚的节日气氛与人们对团圆的期盼。
梅尧臣的《八月十五日夜东轩》是一首充满诗意的中秋诗,展现了诗人对月亮的深切感悟和对美好事物的赞美。整首诗以“月”为线索,通过对月光的描写,表现了中秋夜的宁静与美丽。
开篇“隔竹已见月”,便将读者带入一个清幽的环境之中,竹子间隙透出的月光,既有自然之美,又引发人们的思考。接下来“清光度溪来”,将月光与自然景色结合,生动描绘出月光在水面上荡漾的情景,营造出一种柔和宁静的氛围。
“移影上素壁,与我相徘徊”一句,展现了月影与人之间的互动,月光投射在白墙上,恍若月亮与诗人共舞,增加了诗的情感深度。诗人将目光转向“嫦娥倚冰轮”,用嫦娥的美丽与冷清来反衬月亮的光辉,表达了对孤独的思考和对美的向往。
最后一句“他夕岂不孚,物意为之摧”,则深化了对时间和情感的思考,表现出即便是其他夜晚,也难以与此夜相媲美,物质的美与精神的追求在这一夜达到了顶峰。
整个诗歌在意象的运用上丰富多彩,既有自然景物的描写,也有深刻的情感体验,充分体现了梅尧臣的艺术才华和对生活的热爱。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中秋月夜的美景,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体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鸣及人们对团圆的渴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该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友情
B. 亲情
C. 思念与团圆
D. 自然风光
“隔竹已见月”中的“隔竹”指的是什么?
A. 竹子的影子
B. 竹子与月亮的距离
C. 竹林的遮挡
D. 竹子的形状
诗中提到的“嫦娥”是指什么?
A. 一种花
B. 月宫中的仙女
C. 一位历史人物
D. 一种动物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