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3:22: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22:33
灵童出自俗人家,无奈换袈裟。
菩提不悟,尘缘怎剪,强忍坐莲花。
别离何处偎朝暮,添恨又多些。
念甚梵经,此心寂灭,春梦已成嗟。
灵童出生于普通人家,无法摆脱世俗的束缚,只能换上袈裟。
即使修行菩提,心中仍未领悟,如何能剪断尘世的羁绊,强迫自己坐在莲花上。
离别之时,何处依偎朝夕,心中只添更多的怨恨。
念诵佛经,但心中却是寂灭,春梦已成叹息。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本诗中涉及到佛教的核心理念,如菩提与尘缘,反映了人们在追求精神觉悟与世俗羁绊之间的矛盾。诗中的莲花象征着超越尘世,达到纯净的境界,而春梦则暗示着人生的短暂与无常。
作者介绍: 崔荣江,现代诗人,作品多探讨人生哲理与情感,风格独特,善用传统文化元素。
创作背景: 《少年游仓央嘉措》灵感来源于藏传佛教文化,结合了个人的内心感受与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对自我与世俗之间冲突的深刻理解。
这首诗通过对灵童的描写,展现了出身与修行之间的矛盾,表达了作者对人性与修行的思考。开篇的“灵童出自俗人家,无奈换袈裟”,表现了修行者出身的无奈与被迫选择的境地。接着,诗人以菩提不悟、尘缘难剪的状况,生动描绘了修行者的内心挣扎。坐莲花的场景,既是修行的象征,又暗含了对世俗的无奈和对心灵解脱的渴望。
“别离何处偎朝暮,添恨又多些”则进一步深化了情感的纠葛,离别的悲伤与对朝夕相伴的渴望交织在一起,表现了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无奈。最后一句“念甚梵经,此心寂灭,春梦已成嗟”总结了整首诗的情感:尽管反复念诵佛经追求心灵的宁静,但内心仍感到空虚与无奈,春梦的比喻则让人感受到人生的短暂与无常。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探讨了修行者在追求内心宁静与觉悟过程中所经历的矛盾与挣扎,表达了对尘世羁绊的无奈与对心灵解脱的渴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灵童”指的是:
a) 出身神秘的人
b) 出身普通人家的修行者
c) 出身贵族的人
d) 出身商人家庭的人
“菩提不悟”表达了什么?
a) 修行者已经觉悟
b) 修行者仍在追求觉悟
c) 修行者放弃了修行
d) 修行者对世俗无所畏惧
“春梦已成嗟”意味着:
a) 生活美好
b) 人生短暂而虚幻
c) 未来充满希望
d) 对人生的肯定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同样探讨人生与内心的诗作,如李白的《静夜思》通过月光与乡愁的意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崔荣江的作品在情感表达上有相似之处。然而,李白更侧重于直接的情感流露,而崔荣江则融合了佛教哲理,形成了更为复杂的内心世界。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