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37: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37:00
鹧鸪天
作者: 晁端礼 〔宋代〕
壁水溶溶漾碧漪。桥门清晓驻鸾旗。
三千儒服鸳兼鹭,十万犀兵虎与貔。
春服就,舞雩归。四方争颂育莪诗。
熙丰教养今成效,已见夔龙集凤池。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美丽场景,水面波光粼粼,呈现出碧绿的涟漪。清晨时分,桥门前的鸾旗高高飘扬。三千名儒生穿着如同鸳鸯和白鹭般华丽的服装,十万名士兵如同犀牛和老虎般威武。春天的衣服已换好,祭祀的舞蹈也已结束,四方的人们纷纷传颂育莪的诗篇。丰盛的教养如今已见成效,夔龙齐聚在凤池之上。
作者介绍:
晁端礼,字景渊,号白溪,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词作和诗歌,以清新脱俗、含蓄细腻的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多涉及自然、人生和社会现象,展现了时代的气息。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诗中描绘的春日场景和盛大的祭祀活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人民的精神面貌。
《鹧鸪天》是一首描绘春日美景与社会繁荣的词作。诗歌开篇以“壁水溶溶漾碧漪”展现了清晨水面的波光,给人以柔和而美好的感觉,紧接着描绘了桥门前飘扬的鸾旗,象征着祥瑞和繁荣。随后,诗人将目光转向了文人和士兵,三千儒服与十万犀兵的对比,展示了文治与武功的结合,突显了社会的多元与和谐。
“舞雩归”一句,既表现出祭天的庄重与神圣,也暗示了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激。四方争颂的“育莪诗”,则体现了文化的传承与教育的重要性,展现了一个充满朝气与希望的社会。
最后两句,诗人提到“熙丰教养今成效”,意味着经过努力,社会的教育和文化得到了显著的成效,夔龙与凤池的意象,象征着优秀人才的汇聚与国家的未来。整首诗既有自然的美景,也有政治、文化的深刻内涵,展现了诗人对时代的思考与热爱。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展现了对春天的热爱,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以及对社会繁荣的期待,表现了诗人对时代的积极态度。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壁水溶溶漾碧漪”主要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A. 晚霞
B. 春日水面
C. 雪景
“三千儒服鸳兼鹭”中的“鸳兼鹭”指的是什么?
A. 离合
B. 服饰华丽
C. 文人墨客
诗中提到的“育莪诗”主要体现了什么主题?
A. 自然美
B. 文化传承
C. 战争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登高》:王之涣的《登高》同样描绘了壮阔的自然景观和人们的情感,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
在风格上,《鹧鸪天》更注重春日的生机和繁荣,而《登高》则带有一种伤感和对过去的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