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12:35: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12:35:58
感秋五首
——杨万里
秋晓寒可忍,秋夕永难度。
青灯照书册,两眼如隔雾。
掩卷却孤坐,块然与谁语。
倒卧卧不得,起行行无处。
屋角忽生明,山月到庭户。
似怜幽独人,深夜约清晤。
我吟月解听,月转我亦步。
何必更读书,且与月联句。
秋天的清晨寒冷是可以忍受的,但秋天的夜晚却难以度过。
青灯下我照着书本,眼前的文字仿佛隔着雾霭。
合上书本我独自坐着,心里却无人与我交流。
躺下也无法安睡,起来走动又无处去。
屋角忽然亮起了光,山间的明月照进了庭院。
似乎怜悯我这个孤独的人,深夜里与我相约清晤。
我吟诵着月光也听着,月光转动我也随之而动。
何必再去读书,不如与明月对句。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擅长描写自然景观和人情世态。杨万里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细腻的笔触刻画生活的点滴,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首诗作于秋季,描写了秋天的冷清与孤独,以及诗人对自然的感悟。诗中展现了作者在深夜独坐时的思绪,表达了对秋夜的苦闷与对明月的向往。
这首《感秋五首》通过对秋天早晚的对比,表现出秋季的孤寂和萧条。开头的两句“秋晓寒可忍,秋夕永难度”直接点出秋天给人带来的寒冷感,尤其是晚上那种无以忍受的孤独和难熬。接着,诗人用“青灯照书册”描绘出自己在昏暗环境中读书的状态,表现出他对知识的渴望,但也因为环境的因素使得眼前的一切变得模糊不清。
“掩卷却孤坐,块然与谁语”揭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感,他虽有书卷相伴,但却没有人可以交流,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孤寂的氛围。在“倒卧卧不得,起行行无处”中,诗人描绘了因孤独而难以入睡的苦恼,起身走动又无处可去,体现出一种无奈与迷茫。
最后两句“何必更读书,且与月联句”则是整首诗的高潮,诗人最终选择与明月对话,放下书本,享受与自然的交流。这不仅表达了对秋天夜晚的沉思,也传达出一种超越书本知识的心灵自由,反映了作者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体悟。
整首诗表达了对秋天独特氛围的感受,诗人在孤独中反思生活,最终选择与自然对话,体现了他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与追求。
青灯与书册反映了文人对学习的执着,而明月则代表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象征着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秋晓寒可忍”中的“寒”指的是哪个季节的寒冷?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在诗中,诗人选择与谁“联句”?
A. 朋友
B. 明月
C. 书本
D. 清风
“掩卷却孤坐”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开心
B. 孤独
C. 愤怒
D. 疲惫
在李白的《静夜思》中,诗人同样借助月亮表达思乡之情,与杨万里的孤独感形成对比。李白的诗中更多的是对故乡的思念,而杨万里的诗则集中在对孤独与自然的感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