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圣上闵雨,遍祷未应,下诏避殿减膳,感叹赋

《圣上闵雨,遍祷未应,下诏避殿减膳,感叹赋》

时间: 2025-05-04 00:02:32

诗句

夏旱焚如复入秋,圣皇避殿减琼羞。

数峰北峙云垂合,一阵西风雨又休。

逐日望霓穿却眼,何时倒海作奔流。

诸贤袖有为霖手,不泻天瓢洗主忧。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0:02:32

原文展示:

圣上闵雨,遍祷未应,下诏避殿减膳,感叹赋
夏旱焚如复入秋,圣皇避殿减琼羞。
数峰北峙云垂合,一阵西风雨又休。
逐日望霓穿却眼,何时倒海作奔流。
诸贤袖有为霖手,不泻天瓢洗主忧。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干旱的无奈和对上天的祈求。夏天的干旱像是进入了秋天,皇上在殿中避暑,减少了美味的膳食。北方的山峰耸立,云朵低垂,偶尔西风来袭,雨水却又停歇。每日都在盼望着彩虹的出现,却不知道何时能见到大海涌流而来。众位贤士手中有如雨的能力,却无法倾泻天上的瓢,来洗去统治者的忧虑。

注释:

  • :烧灼,形容干旱的严重。
  • 琼羞:指美味的佳肴。
  • 北峙:北方的山峦高耸。
  • 西风:指来自西方的风,通常与降雨有关。
  • 霖手:有能力招来细雨的手,指贤士的祝福。
  • 天瓢:象征天空中的雨水,寓意从天而降的滋润。

典故解析:

“圣上闵雨”中的“圣上”指代皇帝,古代帝王常被视为天子,天子有责任为民祈雨。“诸贤”指的是有德之士,古代文人常常被寄予厚望,期待他们能以智慧帮助国家解决问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人,因其作品清新自然而著称。其诗风平易近人,常有对社会现实的关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南宋时期,正值干旱时节,社会民生艰难。诗人通过对皇帝的祈雨及自然现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与希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闵雨”开篇,直接引入主题,表现出对降雨的渴望。诗中通过对比手法,描绘出炎热干旱的夏季,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诗人用“夏旱焚如复入秋”的意象,形象地描绘出干旱的酷烈,仿佛夏天已经提前进入秋季,表现出季节的异常。接着,诗人提到皇上因干旱而避殿减膳,呈现出天子对民生困境的关心,却又无能为力,情感流露出对统治者的无奈与哀伤。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描写自然景象,表达了对降雨的期待。“一阵西风雨又休”揭示了希望的脆弱,而“何时倒海作奔流”则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对大雨的渴求与期待,想要一场倾盆大雨来拯救困苦的百姓。最后几句提到“诸贤袖有为霖手”,则寄托了对有识之士的期盼,期待他们能为民请命,解决眼前的困境。整首诗情感真挚,寓意深刻,既有对自然的敬畏,也有对人情的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夏旱焚如复入秋:形容夏天的干旱如同秋天的枯萎,暗示天气异常。
  2. 圣皇避殿减琼羞:皇帝因干旱而避暑,减少了美味的食物,表现出对民生的关心。
  3. 数峰北峙云垂合:北方的山峰高耸,云层低垂,暗示着即将来临的雨水。
  4. 一阵西风雨又休:西风吹来,却又没有降雨,表现出希望的短暂。
  5. 逐日望霓穿却眼:每天都在期待彩虹的出现,象征希望。
  6. 何时倒海作奔流:期待大雨倾盆而下,解渴大地。
  7. 诸贤袖有为霖手:有德之士能招来雨水,表达对贤士的期待。
  8. 不泻天瓢洗主忧:天上的雨水无法倾泻而下,无法解除统治者的忧虑。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干旱比作秋天的枯萎,增强了情感的表现。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如“逐日望霓穿却眼”、“何时倒海作奔流”等,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雨水拟人化,赋予其能力,体现出人对自然的敬畏和期待。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干旱的无奈和对降雨的渴望,表现了作者对民生的关心和对社会贤人的期待,流露出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夏旱:象征着干旱与苦难。
  • 琼羞:代表美食,暗示国君的关心。
  • 西风:常与降雨相联系,象征希望与变幻。
  • :彩虹,象征着美好的期望与未来。
  • 天瓢:象征着自然的雨水,代表着上天的恩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圣皇”是指谁?

    • A. 皇帝
    • B. 文人
    • C. 农民
  2. 诗中“何时倒海作奔流”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 A. 对未来的绝望
    • B. 对自然的敬畏
    • C. 对降雨的渴望
  3. 诗中“诸贤袖有为霖手”中的“诸贤”指的是?

    • A. 普通百姓
    • B. 有德之士
    • C. 皇帝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但更侧重战乱中的苍凉。
  • 李白《早发白帝城》:则表现了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与杨万里的忧郁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宋代诗人传》
  • 《杨万里诗文集》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次韵子由三首 其三 椰子冠 上元夜(惠州作) 景纯复以二篇一言其亡兄与伯父同年之契一言 送范中济经略侍郎分韵赋诗以元戎十乘以先启 和子由盆中石菖蒲忽生九花 村醪二尊献张平阳 南歌子(别润守许仲涂) 和子由柳湖久涸忽有水开元寺山茶旧无花今岁 寄题清溪寺?在峡州,鬼谷子之故居? 吊李台卿(并叙)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齲字旁的字 父字头的字 末路之难 请由此亡 辽衽 哑哑 車字旁的字 耫悦 日久玩生 克字旁的字 财迷心窍 内紧外松 诘曲聱牙 靣字旁的字 恋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危逼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