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20:37: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20:37:39
几回错认杏花村,
染得猩红浅复深。
不道山香盈小院,
林家当日是知音。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几次误以为是杏花村,实际上却是红梅盛开的地方,梅花的红色深浅不一,犹如情感的变化。诗人并不知道小院里弥漫的山间香气,林家的那位知音曾经是多么熟悉。
“知音”一词源自于古代的故事,最著名的是“伯牙与子期”的故事。伯牙弹琴,子期可以听懂他的音乐,成为他的知音,象征着深厚的友谊与理解。
胡瑗,明代诗人,他的诗作风格清新,常常关注自然景物与人际关系的结合,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此诗作于明代,当时社会动荡,诗人借助自然景物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对友人的思念,反映了人们对友情与自然美的向往。
《红梅 其一》通过对梅花的细致描写,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期待与对知音的怀念。诗的开头“几回错认杏花村”,引出一个回忆的场景,仿佛是诗人走在春日的乡间,心中充满了对过往的思索。杏花与梅花的对比,不仅是自然景物的变迁,更是情感的映射,暗含了对美好事物的追忆。
接下来的“染得猩红浅复深”,诗人以色彩的变化表现出情感的复杂,猩红的梅花仿佛在诉说着春天的热烈与生命的力量。最后一句“不道山香盈小院,林家当日是知音”,则是对友情的深刻思考。诗人或许在回想往日与知音的欢聚时光,感受到那种深厚的情谊如山间清香般弥漫在心间。
整首诗在意象的交织中,传达了对自然与友情的深情眷恋,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伤与温暖,令人深思。
几回错认杏花村
染得猩红浅复深
不道山香盈小院
林家当日是知音
这首诗的主题在于自然与人际关系的交融,通过对梅花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与对知音的怀念,展现出一种温暖而又略显伤感的情绪。
诗中提到哪种花被误认?
"猩红"形容的是哪种颜色?
"知音"这一词的典故来源于哪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