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7:13: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7:13:07
原文展示:
鸣筑亭 张嵲 〔宋代〕
碕岸互萦斜,因依爱筠绿。 虽疑境过清,未必伤幽独。 偶坐松下石,泉声作琴筑。
白话文翻译:
曲折的岸边相互环绕,因为依恋那翠绿的竹子。 虽然怀疑环境过于清幽,但未必会伤害到孤独。 偶尔坐在松树下的石头上,泉水声仿佛在弹奏琴筑。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嵲(1096-1148),字文昌,号鹤林,南宋初年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山水田园之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自然环境中的感受,表达了对清幽环境的喜爱和对孤独生活的接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作者隐居或游历时创作的,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清幽环境的喜爱和对孤独生活的接受。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在自然环境中的感受。首句“碕岸互萦斜,因依爱筠绿”描绘了曲折的岸边和翠绿的竹子,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喜爱。第二句“虽疑境过清,未必伤幽独”则表达了作者对清幽环境的接受,即使环境过于清幽,也不会伤害到孤独的心灵。最后一句“偶坐松下石,泉声作琴筑”则通过泉水声的描绘,营造了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中的自然环境之中。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作者对自然环境的喜爱和对孤独生活的接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营造了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清幽环境的向往和对孤独生活的接受。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碕岸互萦斜”描绘了什么? A. 直的岸边 B. 曲折的岸边 C. 平坦的岸边 D. 陡峭的岸边 答案:B
诗中“因依爱筠绿”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的喜爱? A. 竹子 B. 松树 C. 石头 D. 泉水 答案:A
诗中“泉声作琴筑”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