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鸣筑亭

《鸣筑亭》

时间: 2025-05-02 17:13:07

诗句

碕岸互萦斜,因依爱筠绿。

虽疑境过清,未必伤幽独。

偶坐松下石,泉声作琴筑。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7:13:07

原文展示:

鸣筑亭 张嵲 〔宋代〕

碕岸互萦斜,因依爱筠绿。 虽疑境过清,未必伤幽独。 偶坐松下石,泉声作琴筑。

白话文翻译:

曲折的岸边相互环绕,因为依恋那翠绿的竹子。 虽然怀疑环境过于清幽,但未必会伤害到孤独。 偶尔坐在松树下的石头上,泉水声仿佛在弹奏琴筑。

注释:

  • 碕岸:曲折的岸边。
  • 互萦斜:相互环绕,形容岸边的曲折。
  • 因依:因为依恋。
  • 筠绿:翠绿的竹子。
  • 境过清:环境过于清幽。
  • 幽独:孤独。
  • 偶坐:偶尔坐下。
  • 松下石:松树下的石头。
  • 泉声作琴筑:泉水声仿佛在弹奏琴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嵲(1096-1148),字文昌,号鹤林,南宋初年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山水田园之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自然环境中的感受,表达了对清幽环境的喜爱和对孤独生活的接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作者隐居或游历时创作的,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清幽环境的喜爱和对孤独生活的接受。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在自然环境中的感受。首句“碕岸互萦斜,因依爱筠绿”描绘了曲折的岸边和翠绿的竹子,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喜爱。第二句“虽疑境过清,未必伤幽独”则表达了作者对清幽环境的接受,即使环境过于清幽,也不会伤害到孤独的心灵。最后一句“偶坐松下石,泉声作琴筑”则通过泉水声的描绘,营造了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中的自然环境之中。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通过“碕岸互萦斜”描绘了岸边的曲折,而“因依爱筠绿”则表达了作者对翠绿竹子的喜爱。
  • 第二句“虽疑境过清,未必伤幽独”表达了作者对清幽环境的接受,即使环境过于清幽,也不会伤害到孤独的心灵。
  • 最后一句“偶坐松下石,泉声作琴筑”则通过泉水声的描绘,营造了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泉声作琴筑”将泉水声比作琴筑声,形象生动。
  • 拟人:“因依爱筠绿”中的“因依”赋予了竹子以人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竹子的喜爱。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作者对自然环境的喜爱和对孤独生活的接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营造了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清幽环境的向往和对孤独生活的接受。

意象分析:

  • 碕岸:曲折的岸边,象征着自然的曲折和变化。
  • 筠绿:翠绿的竹子,象征着自然的生机和美丽。
  • 泉声:泉水声,象征着自然的和谐和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碕岸互萦斜”描绘了什么? A. 直的岸边 B. 曲折的岸边 C. 平坦的岸边 D. 陡峭的岸边 答案:B

  2. 诗中“因依爱筠绿”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的喜爱? A. 竹子 B. 松树 C. 石头 D. 泉水 答案:A

  3. 诗中“泉声作琴筑”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环境中的宁静和谐,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词对比:

  • 张嵲的《鸣筑亭》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自然环境中的宁静和谐,但张嵲的诗更注重对孤独生活的接受,而王维的诗则更注重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嵲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古代诗歌的详细鉴赏和解析,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送莫赣州 梅花十绝句 其六 期斯远不至登溪亭有怀并属云台刘先生三首 其二 读阮嗣宗传见其醉六十日免求昏之言与醒忘作劝进辞据案便书何乃异同耶作阮嗣宗诗 题甘叔异曲江矶庵 与李潭州椿寿翁五首 次韵杨廷秀太和万安道中所寄七首 次韵子肃秋日感兴兼怀公择二首 初夏山居有怀长沙从游四首 其二 连日雨作顿有秋意怀感之馀得诗七首书呈教授知县 其一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立槁 沾沾 驮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齿字旁的字 绞丝旁的字 嘴上功夫 薯蓣 清强 欢呼雷动 烜烈 九五之位 柞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臣字旁的字 虎啸风生,龙腾云起 水秀山明 乛字旁的字 鼓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