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次韵邦直通判少尹题普现堂见简之什

《次韵邦直通判少尹题普现堂见简之什》

时间: 2025-07-29 15:40:58

诗句

饱知世路厌陈人,分得僧窗寄此身。

戴月笋舆成独往,缘云藜杖与谁亲。

足间优钵藏千界,掌上庵摩等一尘。

赖得诗翁来着语,五松从此有知津。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9 15:40:58

原文展示:

饱知世路厌陈人,
分得僧窗寄此身。
戴月笋舆成独往,
缘云藜杖与谁亲。
足间优钵藏千界,
掌上庵摩等一尘。
赖得诗翁来着语,
五松从此有知津。

白话文翻译:

我深知世道艰难,厌倦了那些世俗的事务,
于是我寄身于僧人的窗前。
在月光下,我独自乘着竹筏而行,
手持藜杖,漫步在云端,似乎与谁也无深情。
脚下的优钵中藏着千般世界,
而手掌上的庵摩如同一粒尘埃。
多亏了诗翁的教诲,
从此五松山下便有了知音。

注释:

  1. 饱知:深刻了解。
  2. 厌陈人:厌倦世俗的人。
  3. 分得僧窗:在僧人的窗前寄居。
  4. 戴月笋舆:在月光下乘坐竹筏。
  5. 缘云藜杖:手持藜杖,游走于云端。
  6. 优钵:佛教僧侣的碗,象征生活的简朴。
  7. 掌上庵摩:庵摩是佛教的名词,指一种修行,象征内心的宁静。
  8. 诗翁:这里指的是作诗的人,可能指代诗人本身。
  9. 五松:地名,意指五松山,传达一种归隐的情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弥逊,字文举,号孤山,生于宋代,是一位颇有声望的诗人。他以其独特的诗风和深刻的思想而闻名,作品多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李弥逊隐居于普现堂时,表达了他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以及在僧窗下寄身的宁静和满足。反映出当时文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抒发了对自然和友谊的珍视。

诗歌鉴赏:

李弥逊的这首诗,浸透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与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开篇即以“饱知世路厌陈人”点明了他对喧嚣世俗的不满,展现出一种超脱的态度。诗中通过“僧窗”这一意象,传达出对清净生活的渴望,同时也暗示了他与世俗隔绝的选择。

“戴月笋舆成独往,缘云藜杖与谁亲”两句,描绘了他在夜色中独自出行的情景,表现出一种孤独同时又充满自在的心境。竹筏和藜杖象征着自由与流浪,诗人似乎在追寻那份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境界。

接下来的“足间优钵藏千界,掌上庵摩等一尘”,展现了他对内心世界的深刻反思。优钵中藏着千般世界,意味着人生的复杂与多元,而“庵摩”则象征着一种简单、宁静的修行生活,表明了诗人对心灵净化的向往。

最后一句“赖得诗翁来着语,五松从此有知津”,揭示了诗人与诗的缘分,诗翁的教诲使得他在五松山下找到了知音,这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织,使整首诗充满了诗意与哲思。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表现了个体的内心世界,也反映了时代背景下文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饱知世路厌陈人:表达对世俗人生的深刻认识与厌倦。
  2. 分得僧窗寄此身:选择在僧人的窗前寄居,寻求内心的宁静。
  3. 戴月笋舆成独往:在月光下,独自乘竹筏,表现孤独与自由的结合。
  4. 缘云藜杖与谁亲:手持藜杖,游走于云端,指向内心的孤寂。
  5. 足间优钵藏千界:象征人生的复杂与多样。
  6. 掌上庵摩等一尘:内心宁静的修行,指向人生的简单。
  7. 赖得诗翁来着语:因诗翁的教诲而有所领悟。
  8. 五松从此有知津:找到了心灵的知音,形成一种归属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优钵藏千界”,用优钵比喻人生的复杂。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如“戴月笋舆”与“缘云藜杖”。
  • 意象:月光、竹筏、藜杖等意象交织出一种恬淡的生活场景。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展现了个人内心的宁静与对知音的渴望,反映了文人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僧窗:象征宁静与超脱的生活。
  2. 竹筏:代表自由与流浪。
  3. 藜杖:象征修行与内心的坚定。
  4. 优钵:象征生活的简朴与世态的复杂。
  5. 庵摩:代表内心的修行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弥逊在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是: a) 对世俗生活的热爱
    b)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c) 对友谊的追求
    d) 对权利的渴望

  2. “戴月笋舆”中“笋舆”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船
    b) 一种竹筏
    c) 一种马车
    d) 一种舟

答案:

  1. b)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2. b) 一种竹筏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朱熹《春日偶成》
  2.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李弥逊 vs 王维:两位诗人都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隐逸的向往,李弥逊更侧重于内心的宁静与对世俗的反思,而王维则通过自然景物表达了更为宽广的情感与哲理。

参考资料:

  1. 《宋代诗词选》
  2. 《李弥逊诗集》
  3.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4. 相关学术论文与研究著作。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新夏感事 幽居即事 岁暮 北望 得赵昌甫寄予及子遹诗 感物 东关 雪後龟堂独坐 夜登城楼 十二月二日夜梦与客并马行黄河上息於古驿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怯缩 芳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訾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福不徒来 首字旁的字 悔其少作 择善而行 石户农 突秃 洪猷 蜂开头的成语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烈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飠字旁的字 燕雀之居 建之底的字 鹁鸽 立字旁的字 示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