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29 15:40: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9 15:40:58
饱知世路厌陈人,
分得僧窗寄此身。
戴月笋舆成独往,
缘云藜杖与谁亲。
足间优钵藏千界,
掌上庵摩等一尘。
赖得诗翁来着语,
五松从此有知津。
我深知世道艰难,厌倦了那些世俗的事务,
于是我寄身于僧人的窗前。
在月光下,我独自乘着竹筏而行,
手持藜杖,漫步在云端,似乎与谁也无深情。
脚下的优钵中藏着千般世界,
而手掌上的庵摩如同一粒尘埃。
多亏了诗翁的教诲,
从此五松山下便有了知音。
李弥逊,字文举,号孤山,生于宋代,是一位颇有声望的诗人。他以其独特的诗风和深刻的思想而闻名,作品多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此诗作于李弥逊隐居于普现堂时,表达了他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以及在僧窗下寄身的宁静和满足。反映出当时文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抒发了对自然和友谊的珍视。
李弥逊的这首诗,浸透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与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开篇即以“饱知世路厌陈人”点明了他对喧嚣世俗的不满,展现出一种超脱的态度。诗中通过“僧窗”这一意象,传达出对清净生活的渴望,同时也暗示了他与世俗隔绝的选择。
“戴月笋舆成独往,缘云藜杖与谁亲”两句,描绘了他在夜色中独自出行的情景,表现出一种孤独同时又充满自在的心境。竹筏和藜杖象征着自由与流浪,诗人似乎在追寻那份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境界。
接下来的“足间优钵藏千界,掌上庵摩等一尘”,展现了他对内心世界的深刻反思。优钵中藏着千般世界,意味着人生的复杂与多元,而“庵摩”则象征着一种简单、宁静的修行生活,表明了诗人对心灵净化的向往。
最后一句“赖得诗翁来着语,五松从此有知津”,揭示了诗人与诗的缘分,诗翁的教诲使得他在五松山下找到了知音,这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织,使整首诗充满了诗意与哲思。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表现了个体的内心世界,也反映了时代背景下文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展现了个人内心的宁静与对知音的渴望,反映了文人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
李弥逊在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是:
a) 对世俗生活的热爱
b)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c) 对友谊的追求
d) 对权利的渴望
“戴月笋舆”中“笋舆”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船
b) 一种竹筏
c) 一种马车
d) 一种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