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7:39: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7:39:16
原文展示:
陶唐天子调八风,
凤仪兽舞明廷中。
谁知鼓腹行歌者,
复有山中击壤翁。
短袖单衣露两肘,
野状村容不自丑。
掀髯笑傲肩相随,
共道帝力我何有。
柳谷饯日旸谷宾,
老翁那记昏与晨。
一作一息有出入,
时耕时凿无冬春。
蓂荚开残又朱草,
生来未识平阳道。
海隅赤日烧九州,
寰中息壤汩洪流。
已见天戈挥丹浦,
更闻风伯殪青丘。
老翁其间百不忧,
直从红颜到白头。
君不见许由逃尧劳步履,
巢父洗耳污清泚。
华封老人费言辞,
康衢小儿强解事。
姑射丰姿虽可珍,
神仙仿佛信难真。
君看击壤千年后,
多少行歌带索人。
白话文翻译:
陶唐时期的帝王调动八方风,凤舞龙飞的盛典在明亮的朝廷上进行。谁会想到,在这样的喧嚣中,仍有一位在山中击壤的老人。他穿着短袖单衣,露出两肘,乡村的模样并没有让他显得丑陋。他掀起胡须,傲然一笑,身边还有同伴,共同感叹着:这帝王的权力与我有什么关系呢?在柳谷中送别日出的宾客,老人又怎记得白天与黑夜的交替呢?耕作与休息的节奏中,不分冬春四季。山中的野草与蓂荚的残花交错,生下来就从未接触过平阳的道路。海角的红日烤焦了大地,洪流在四方流淌。已经看见天兵挥舞着丹浦,更听到风神在青丘的怒吼。老人置身其间,毫无忧虑,直至白头苍苍。你难道没有见过许由逃避尧的繁重行走,巢父洗耳以避清流的污浊。华封的老人言辞费力,康衢的小孩却能轻易理解事情。姑射的美丽虽值得珍惜,神仙的存在却难以确证。你看这击壤的老人千年之后,还有多少人在世间歌唱。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慎(1488年-1559年),字用修,号慎庵,明代诗人、文学家,擅长诗词、散文等。他的诗歌以清新高远见长,常常反映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人生态度的探索。
创作背景:
《击壤图》创作于明代中期,正值社会动荡、改革呼声日益高涨的时期。诗中通过击壤翁的形象,表现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当时政治环境的隐晦批评。
诗歌鉴赏:
《击壤图》是一首通过对比手法,展现出隐士生活与帝王权力之间的深刻思考的诗作。诗人在开篇展现了陶唐天子与凤舞龙飞的盛世景象,接着转向山中的击壤翁,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位击壤翁虽身处乡野,却拥有一种超然的态度,似乎对世俗的权力与名利毫无兴趣,反而享受着宁静的乡村生活。
诗中不断出现的对比意象,比如“帝力我何有”与“老翁其间百不忧”,强化了隐者的逍遥和对权力的无所谓。接下来的描写,诸如“时耕时凿无冬春”,生动地展现了隐士的生活节奏,充满了自然的气息。这种生活方式,不仅是对物质繁华的逃避,更是一种心灵的解放。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许由与巢父的典故,进一步加深了对隐士精神的探讨。许由逃尧的逃避现实,巢父洗耳的明智选择,都是对生活态度的反思。诗的结尾提到“君看击壤千年后,多少行歌带索人”,更是提示读者,真正的价值在于内心的宁静和对生活的真实感受,而非外界的浮华与喧嚣。
整首诗蕴含深刻的哲理,充分展现了杨慎深邃的思想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是对明代社会的一种反思与呼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隐士生活的赞美与对权力的反思,强调自然与内心的宁静,反映出对世俗功名的超然态度与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击壤图》中的击壤翁象征着什么?
诗中提到的“陶唐天子”主要代表什么?
诗中许由与巢父的典故主要是用来表达什么?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